有更荒謬地認為是明皇寵妃楊玉環(huán)的指甲痕,因為唐明皇用過開元年號,而楊貴妃又是深得寵信甚至代閱奏折,自然會過問鑄幣事,就斷定指甲痕為楊妃所為。其實這些都是無稽之談,因為錢上的 “指甲痕”有粗有細,應是不同鑄錢爐的標記,而浮云應是祥云的意思,代表人們的一種美好愿望。除此之外,開元通寶還有“元”字左挑右挑、雙挑之分。最初鑄的開元錢元字不挑,武德年間所鑄,元字左挑出現(xiàn)。右挑開元錢應是貞觀年間及其以后所鑄的;雙挑開元數(shù)量極少,應是高宗時的紀念幣性質,有大事件發(fā)生時所鑄。唐玄宗以后的元字仍有挑筆的情況,但因其銅質、重量、輪廓等均與以往不同,分辨比較困難。
前面講到的開元通寶錢幣幣材多種,除銅以外還有金、銀等,其中銀錢較多,金質開元傳世較少。但是在1970年10月西安何家村的唐代窯藏,一次曾出土過開元通寶30枚,銀質的出土了421枚。這次出土的金質開元,形制和錢文字體都與初唐的開元通寶銅錢非常相似,只是錢徑略小,直徑為2.4厘米。唐代所鑄的 開元通寶金銀錢,并不是作為流通貨幣的而是主要用做宮廷賞賜或玩賞的。如唐《開元天寶遣事》說,“內廷嬪妃每至春時,各于禁中結伴三人至五人,擲金錢為戲”。此外,唐玄宗觀看楊貴妃給安祿山 “洗三”時,也就是安祿山生日的第三天,楊貴妃用錦緞象包裹新生兒一樣把安祿山包裹起來,用轎子抬著,眾人感到新奇,大聲喧鬧。玄宗看著高興,就賜給楊貴妃洗兒錢。唐朝的金銀錢主要用于賞賜、饋贈,此外也用作祭禮等,他起著支付的作用,但不用于流通。

乾封泉寶
唐高宗武德初年時,所鑄的開元通寶錢數(shù)量不多,舊錢與古錢在此時已漸退出流通,市場中錢幣不足,直到唐太宗貞觀初年時,交易時仍有用布帛的。朝廷怕出現(xiàn)那種隋朝時的通貨膨脹,市場上雖然需要錢幣,但卻小心謹慎,不肯增加發(fā)行,反而還鼓勵以物易物,大力疏導通貨回流。當時是一斗米只需三五文錢,老百姓零用時大感不便,雖用布帛,卻太不靈活。同時中國同海外各國的交流也日漸增加,錢幣大量外流,這一切都使國內交易感到乏力。由于這些原因,民間私鑄行為漸漸又起。私鑄錢雖然比較小,但有的質料鑄工都還可以,所以有的地方把它當官錢使用了,以兩三枚抵官錢一枚。私鑄錢能夠與官錢并使不沖突,這在歷史上也是少見的。唐高宗時,政府看到通貨緊縮的利益卻為私鑄者所得,大感不滿,命令取締私鑄,并以五比一的比率用官錢換私錢。但缺少人問津,甚至有把私錢收藏也不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