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銀幣專業知識名詞解釋 |
發布日期:08-10-20 17:44:57 作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1 銀本位制:指一種以銀為本位貨幣制度。中國實行銀本位制由清政府于宣統2年(1910年)4月頒行之《幣制則例》始。1933年4月,國民黨政府實行“廢兩改元”,公布《銀本位幣鑄造條例》,鑄行銀本位幣,規定以含銀23.493448克之元為單位。1935年11月,又實行法幣改革,銀本位制遂告廢止。 2 銀兩:指一種以銀錠為主要形式的稱量貨幣,始于兩漢,盛于明清,清又見有實,虛銀兩之分。實銀兩指實際流通的白銀,如銀錠等,其成色重量各地不同,虛銀兩則是一種記帳貨幣,雖有一定含銀量,但并無實物,如近代上海的“規元”,天津的“行元”,漢口的“洋例”等。虛銀兩只用于記帳,實際支付時則需折算成錢元,1933年國民黨政府實行廢兩改元后,銀兩停止使用。 3 紋銀:也稱“足紋”,是清朝法定銀兩標準成色,清廷規定繳納錢糧等都以紋銀為標準,其他銀兩均須按成色折合計算。紋銀成色是.935374。較近代中國各地流通的寶銀成色為低,所以寶銀折成紋銀時例須升水。 4 銀色:也稱成色,指貴重金屬鑄幣,金銀條塊飾物器物的金屬純度,一般用千分比表示。世界各國對貴金屬鑄幣均有法律規定,如國民黨政府于1933年公布的《銀本位幣鑄造條例》即規定每枚銀圓重量為26.6971克,含純銀23.493448克,成色為.880。 5 銀圓:是大型銀質鑄幣通稱,也稱“洋錢”“洋鈿”“花邊錢”“大洋”等。15世紀末始鑄于歐洲,16世紀由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鼓造。明萬歷年間(1573-1620)開始流入中國。清乾隆58年(1793),中國中央政府首次在西藏鑄行“清乾隆寶藏”銀幣。道光年間,臺灣福建等地也曾仿制銀圓,稱為銀餅。光緒15年(1889),廣東開鑄“光緒元寶”銀圓(即龍洋)各省紛起效尤。宣統2年(1910),清廷頒布《幣制則例》,規定銀圓為本位幣,每枚重庫平7.2錢,含純銀9成,合6.48錢,次年5月開鑄,辛亥革命爆發而未正式發行民國元年(1912)國民政府開鑄孫中山開國紀念幣。1914年鑄造袁世凱側面一元銀幣(袁大頭)。1933年,國民政府廢兩改元,頒布《銀本位幣鑄造條例》規定每枚銀圓重量為26.6971克,含純銀23.493448克,再鑄正面為孫中山先生像,背為帆船圖案之“船洋”。1935年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改革,禁止錢圓流通。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統治區通貨膨脹極劇,銀圓再度行用于市。新中國成立后,除西藏地區因特殊原因曾短期使用銀圓外,各種銀圓均由中行按一定比價收兌,禁止流通。 6 庫平:清政府收征租稅,出納銀兩所用衡量標準,訂立于康熙年間,1908 |
上一篇:戴志強:收藏古錢必備四種知識 |
下一篇:古錢幣書法軼聞 (轉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