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說起端午節,我們都會想起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名字叫屈原。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以過傳統節日方式紀念的文學家與政治家,端午節起源說法眾多,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力主聯齊抗秦,卻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后來,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那時恰逢雨天,人們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從此,每年五月初五,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淬煉金銀,傳承文化。中國人民銀行于2002年5月15日發行了中國民俗——端午節紀念銀幣一枚,以方寸為載體弘揚了中國傳統民俗及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正面圖案以屈原紀念館——屈子祠為主景圖,代表著人們對屈原的悼念與追思。
屈子祠是為祭祀屈原而修建的祠廟,位于湖南省汨羅市汨羅江畔,玉笥山麓。屈子祠“以汨羅江為軸心,以湘楚文化為底蘊”規劃,得天獨厚,古韻猶存,祠內還陳列著一尊國內今存最早的屈原石雕像,每年端午節前后,來祠旅游觀光、憑吊屈原的人絡繹不絕,表達著對忠貞愛國的屈原的無盡懷念。汨羅江奔流不息,屈子祠臨江巍巍,每逢端午佳節,這里都舉辦龍舟競渡。屆時,江上彩舟如梭,岸上游人如織,熱鬧異常。


中國民俗——端午節紀念銀幣
銀幣正面的屈子祠在銀灰之色的渲染下,莊嚴古樸,肅穆幽雅,四柱三樓式碑坊自有一份清高,正如一側榜題“孤忠”兩字,寫照著屈原的壯烈風骨。屈子祠結構嚴謹,雕花精細,翠瓦飛檐,有著明清風格,高聳于崇臺之上,益顯宏偉壯麗。山門平鋪的石坪向幣外延伸,無限放大了畫中意境,就像一條沒有盡頭的路,我們似乎能看到憂國憂民的屈原在吟誦著千古絕唱《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