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白銀亂象起底:投資軟件有貓膩 |
據,不同風險偏好的會員單位有不同的操作。會員單位可以自己直接和投資者“對賭”。這是它的權利。同時也可以轉移風險,在上一級單位購買等量相反方向的單,對沖風險。 對賭機制使做市商與客戶爭利 對采用和投資者對賭的公司,楊誠分析稱:從某種意義上講,這類做市商公司就是“大莊家”。一方面他們本身掌握了大量的后臺數據和最新行情走勢,可以利用大量信息不對稱來盈利;另一方面一旦做市商意識到自己要虧錢了,由于缺乏相應的監管,往往私下改變游戲規則,如修改系統數據等操作,讓普通投資者虧損從而實現盈利。“所以,對一些不良會員單位來說,他們的做市商平臺還不如賭場。等于他們完全知道了投資者的底牌,然后分頭絞殺。” 楊誠對南都記者介紹說,其實很多公司都有類似的操作。投資者獲利就無法套現,會員單位就分頭先殺多頭,再殺空頭。瞬間讓投資者爆倉,這就是為何白銀投資,機構希望放大杠桿率的原因。“假設投資者初始用10萬元的保證金買入1000萬元的白銀,等于交了1%的保證金,如果價格下跌波動超過1%,而貴金屬行情一天在3%以內的波動都是很常見的,客戶的10萬元就會因爆倉而瞬間被沒收。就算客戶判斷對了方向,做市商也會通過后臺修改數據,先讓行情下跌超過1%,等客戶爆倉后再讓行情往上走。這些內容,只有圈內人士知道,普通投資者無法掌握。" “所以投資者經常會看到很多貴金屬做市商的行情界面出現上躥下跳的波動,并不是真的行情走勢,而是做市商刻意為之的結果。”他分析稱,“虧了之后想翻本,再入金,結果,越虧越多。很多投資客都有類似自己投資白銀的經歷。其實在他選擇做市商高杠桿的投資時,就已經注定虧損的后果了。” 楊誠指出,一般這類做市商對賭平臺大部分本身實力較弱,在客戶指令較少的時候,會用自己的資金與客戶交易,一旦出現不利于自身的客戶訂單時,這些做市商往往通過修改后臺數據或者設置系統故障,暗中影響交易者的進出場價格,增加投資者的風險。比如現在平臺有1000手賣空,2000手買多,為了達到平衡避免損失,對賭平臺會設置交易系統只能賣空不能買多,等到單邊行情結束時再恢復正常的交易。其次是限制交易和出入金,如美國非農數據公布等大的行情來臨時,阻礙投資者交易和出入金,甚至是直接關閉服務器造成掉線。 “根本原因在于做市商與客戶對賭,以達到‘吃頭寸’的目的。所謂‘頭寸’即是客戶的虧損,跟手續費不同的是,客戶的所有虧損交易平臺并不截留,而是全部返還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