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央行開啟黃金搬運潮? |
華民 1月16日,德國中央銀行宣布,將分階段把存放在法國和美國央行的674噸黃金搬回本國存放。 德國運回黃金并非心血來潮。本報于2012年12月3日頭版頭條刊登的《美國“私吞”了多少黃金》一文中已經提到,德國聯邦審計法院去年發表內部報告,批評政府從不檢驗這些黃金是否安然無恙,并呼吁,在歐債危機惡化之際運回這些黃金。 截至2012年底,德國共持有3391噸實物黃金,價值約1375億歐元。其中31%儲存在法蘭克福的德國聯邦銀行,45%儲存在紐約聯邦儲備銀行,13%在倫敦的英格蘭銀行,11%儲存在巴黎的法國央行,總計27萬根金條。 按照德國央行當天發布的聲明,德國將把存放在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300噸黃金和法國央行的374噸黃金搬回國內。到2020年,德國半數黃金儲備將保存在德國自己的金庫中,美國和英國央行仍將分別保存37%和13%的德國黃金儲備。 德國央行董事會成員卡爾·路德維希·蒂勒1月16日就表示,運回黃金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修正冷戰時期的特殊政策。德國央行的黃金儲備存放在國外是冷戰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是為防范入侵采取的避險措施。 不過,值得警惕的是德國央行的行為可能引起央行黃金搬運潮,荷蘭已經開始效仿德國運金行為。 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華民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全球央行紛紛效仿德國,將黃金儲備運回本國,那么可能引起黃金資產的劇烈波動,更遭的結果是使得全球金融系統的動蕩加劇,引發新一輪危機。全球央行特別是大國央行尤其需要三思而后行,以確保金融體系的穩定。”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場研究室主任楊濤認為,德國的黃金回流選擇,對于全球黃金市場和各國央行的黃金儲備策略都會產生一定影響。其中之一是美國和紐約國際金融中心不再是黃金儲備地的無風險選擇,對黃金儲備較多的國家來說,可能需要更主動和積極的策略調整。不過,他認為中國黃金儲備規模有限,且需積極融入國際金融體系的背景下,中國并不一定需效仿德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