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黃金開始了其非貨幣化的改革進程。但是,黃金的魅力從來沒有喪失。黃金過去40年里漲跌的原因形形色色,在非金本位下,黃金扮演著特定的不同于先前的非貨幣的角色。
黃金曾將避險工具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隨著歐洲債務危機愈演愈烈,黃金重新受到了投資者的青睞,在數月時間里,黃金基本上與美元同步上漲。資金流入黃金市場避險是推動黃金上漲的淺層次原因。
經過了2009年資金推動的資本市場的繁榮后,一方面,金融危機后大量的財政投入使歐洲債務危機爆發;另外一方面,以中國為代表的經濟體在投入大量貨幣后面臨“去泡沫化”過程。中國先后3次提高了存款準備金率,加息預期逐漸強烈,而美國加息也開始提上日程。在這樣的形勢下,國際大宗商品及主要股市在中國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打壓下開始了第一輪回調。在歐洲債務危機全面爆發后,中國也公布了擠壓房地產(行情 專區)泡沫的調控政策,從而引發了資本市場的第二輪回調。國際金融市場恐慌情緒非常嚴重,資金無處可去。
隨后,美國國債收益率大幅下降,其間黃金也從每盎司1100美元直撲每盎司1250美元,反映了國際資金集中流入相對安全的美國國債市場以及黃金市場進行避險,從而使得黃金與美元同時上漲。
黃金的職責:對抗風險大于對抗通脹
當然,筆者并不夸大黃金的作用。相比原油、金屬等其他大宗商品以及股票等資產而言,黃金并不是對抗通脹的有效工具,而只是對抗風險的有效工具。
20世紀80年代初黃金達到上一波高點之前,黃金無息成本的弱勢凸顯。因為在20世紀70年代,債券孽息及銀行(行情 專區)利息都低于通脹率,也就是“負利率”,這時黃金無息可以忽略不計。到了20世紀80年代,債券和其他固定利息的投資工具所提供的收益高于通脹率,令黃金的魅力驟然失色。在20多年后,黃金的名義價格并未發生任何變化。
黃金能在惡性通貨膨脹的條件下發揮作用,但在溫和的通脹下作用并不明顯。比較明顯的情況發生在1990年,當時美國的通貨膨脹率達到了5%,屬于溫和的通脹,但黃金價格卻維持下跌趨勢,一直延續到21世紀。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兩次惡性通貨膨脹均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其間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兩度超過10%,黃金價格大幅飆升。但是,前兩次均是在通脹已經成為現實之后黃金價格才開始大幅上漲的,而現在的情況是,通脹水平尚處于比較低的位置,黃金價格卻已經處于歷史的高位。
當然,黃金很安全,但它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