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錢幣評級,就像選美,有人結合相貌、身材、聲音綜合打分,有人拿尺子逐個衡量。到底哪種方式評出來的更客觀,恐怕只有實踐了才知道。
從1977年至今,ANA(美國錢幣協會)制定的《美國錢幣協會錢幣評級官方標準》已經出到第7版,此標準對精制幣的品相,關注四個方面,每版略有不同,分別為:壓印效果、表面狀態、原光、視覺表現。前兩項偏向客觀,后兩項則偏向主觀,每檔得分在這四個方面都有詳細的文字描述和對應的圖樣,由2-3名評級師綜合打分。
而2014年6月由中國錢幣學會起草的《現代貴金屬幣品相評級標準(試行)》中,則關注三個相對客觀的指標:工藝質量瑕疵、物理傷痕和化學傷痕,每個指標下分列扣分項。如在工藝質量方面,枚舉了圖紋效果、表面處理和特殊工藝等可能存在的瑕疵。在物理傷痕中,區分了面狀傷痕、線狀傷痕和點狀傷痕,并分別以數量、形狀和分布扣分。化學傷痕則包括變色、污漬和褪色,以面積、色彩和分布進行扣分。評分指標和統計方式相當細化、精確。
從以上描述中可以看出,美國評級標準中最核心的東西是數據庫,而數據庫的核心是圖樣,因此評級師的經驗就十分重要。而中國評級標準中最核心的是指標體系,通過對紀念幣的各類缺陷進行合理的剖析和分類,讓標準客觀、分級清晰,使得評級師、專家和集藏者都可以據此標準得出基本一致的判斷,更容易達成共識。
作為中國第一家執行此標準的公司,在中金國衡的評級實戰中,已經將其進一步細化,一個劃痕的毫米數,可以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例如:100分的物理傷痕該是什么樣的?就是所有項都是零。再比如98分對應的劃痕數量應該少于多少條,每條要短于多少毫米,氧化程度、氧化面積應該小于多少平方毫米。全部指標的量化是以新中國貴金屬紀念幣的客觀情況為前提的。由于我國貴金屬紀念幣的歷史只有30多年,所以它的制作工藝相對精良,表面狀態保持較好。這樣,精確量化在保證效率的前提下可以做到。總之,中國,要將評級標準的客觀性進行到底。
盡量客觀地評價美
只要有人的參與,似乎都逃不開“主觀”二字,這也是很多幣友對“客觀評級”的質疑。如何規避人為因素,中金國衡自有辦法來解決。
第一個辦法是“雙盲”。送評的人不知道誰來評,評級師不知道評的是誰的幣,均由工作系統自動隨機分配,機器會把兩方面的信息都隔離、屏蔽。
第二個辦法是“背對背評級”,一枚幣至少過三位評級師的手,評級師之間不知道其他人打多少分,只有當三位評級師打分完全一致時,分數才會生成。如果三個人的分數不一致,再請三位評級師進行評分,直到完全一致為止。每一枚幣評后入庫,重新分配評級師,確保評級師不受外界干擾。
在中金國衡官網上接到訂單后,評級師首先會用成分分析儀和精確到小數點后四位的天平等工具進行真偽鑒定,再進行背對背評級和裸幣拍照,之后是復檢和封裝幣拍照,所有數據存檔。評級師根據工作系統中開列的上百條打分項,進行勾選。發現一個填一個,至于它最后得多少分,那是系統后臺計算的問題。
相對中國評級師的工作,美國評級師的工作看似更省時省事。因為在他們的腦中已經形成一種類似條件反射的“幣與分”的對應關系:70分、69分、68分的幣是什么狀態……他們拿到一枚幣后,會對它進行快速判斷,進而歸類是接近68、69,還是70,全靠主觀歸納能力。
兩者相較,中國這種客觀評級的方法看起來比較“笨”,但卻完全反映了幣的狀態。在我國貴金屬紀念幣品相狀況比較好的情況下,客觀方法它可以把差別區分得更細致。同時,“客觀評級”不考慮錢幣背后的附加因素,比較容易追溯,幣上的狀態一旦記錄下來,封裝以后不可能再發生變化,這個是相對客觀的。不管多少個評級師,很容易達成一致。所以,客觀評級的一致性、穩定性和可追溯性,比主觀評級更好。
通過以上論述可以看出中金國衡推行客觀評級具有兩大優勢:第一,公司大致掌握著國家30多年來金銀幣的生產數據,與造幣廠熟悉,可以在生產線上對錢幣進行關注。第二,得到中國錢幣學會的認可,學會專家和印鈔造幣專家可對評級師進行培訓。
得分公式代表中國人的審美觀
剛才我們說了,一個幣最終得多少分是由后臺計算公式算出來的,挺起來復雜,但其實簡單,因為它就是中國人審美觀的體現。
這個公式的產生,采用了嚴謹的社會學調查方法。首先由一家媒介調查公司對金銀幣行業的各方面人士進行抽樣,包括集藏者、生產者、錢幣商等,然后對他們的偏好進行調查,統計結果形成一個矩陣,最后算出相應的權重。
在我國的《標準》中,主要關注三個相對客觀的指標,即工藝質量瑕疵、物理傷痕和化學傷痕。而這三點與美國就有很大不同。
由于新中國貴金屬幣使用的工藝繁多,不下20種,而且深受廣大集藏者喜愛。在制訂標準時,工藝質量最終成為專門一項。而在美國評級標準中,這項并不存在,這是由中美紀念幣鑄造理念的差異產生的。美國的幣很少使用特殊工藝,大都是鏡面和浮雕兩種工藝。在工藝環節,美國唯一考慮的“壓印效果”,即壓印程度是否飽滿。如果因為機器、坯餅的原因,導致壓印不夠飽滿,打分會低。而這只是中國標準中“工藝質量瑕疵”中的一項。而在實際中,一些特殊工藝上有缺陷的幣被美國評級公司打了高分,這是因為美國不考慮這一項因素。
美國的評級標準中幾乎沒有提到化學損傷,一是因為美國評級幣更多是老幣,送評時狀態已經比較穩定了,不太會有化學反應。二是美國人認為,氧化等化學反應是大自然的力量,是無法抗拒的正常現象。就好比一個人到40歲依然長得五官端正,只是稍微有一些變老,選美時雖然不能給滿分,但是依然可以打高分,因為這是歲月的痕跡。但是很多中國人無法接受因氧化引起的變色,所以在化學損傷指標中,單獨列出一項“變色”,這就是中外審美的差異。
在調查中也發現,很多中國人認為物理損傷是更不能被接受的,例如清邊的磕碰,于是標準把物理損傷單獨作為一項,和化學損傷進行了區分,這與國外是相同的,不同在于公式中權重的相應變化。
總之,中金國衡的公式把中國人的文化、審美和消費習慣都考慮進去了,試圖將中國貴金屬幣集藏者對‘幣之美’的認知量化體現。
從質檢員到評級師的職業轉換
就算是在客觀的評定,也需要有人的參與。這就對評級師有了更高的要求。中金國衡的評級師多來自造幣廠的質檢崗位,練就了火眼金睛,經過選拔,進入錢幣評級行業。對這種職業轉換,評級師坦言,雖然自己有“缺陷識別”的一套方法,但要想成為評級師還需具備初步鑒定真偽和藝術鑒賞的能力。
作為質檢員,可以在工作中接觸到大量產品,積累了實踐經驗,對瑕疵和傷痕的判別、理解是沒有這種經歷的人無法企及的。有中國特色的優秀評級師隊伍正在逐步建立中。隨著中金國衡評級錢幣數量的增加,圖庫的豐富,當有一大批人對幣的圖紋掌握得特別到位、梳理得非常全面時,中國錢幣鑒定評級的人腦圖庫就會建立起來。
正如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理,只有相對的真理一樣,錢幣的鑒定評級是一種人類活動,也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客觀。但是,錢幣評級可以做到相對客觀,中金國衡正在這條路上實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