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學歷史觀認識早期中國現代金銀幣設計 |
發布日期:10-04-06 12:22:4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南京浩洋blog 作者:孫浩洋 |
,以及人要受國家、社會影響和制約性的角度去分析和認識。我國于1976年10月公布、1977年12月發表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由于該方案“指導思想、做法都是‘文革’慣性使然”,引發廣泛批評和抵制。同時,還造成了社會上使用文字混亂的局面。當時,我正在上小學,語文老師的授教還記憶猶新。 1986年6月,國務院轉發了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的通知,決定停止使用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等于正式宣告了文字改革失敗。凡其時者根本無法逃脫!身處其間的錢幣設計師又怎么能例外呢?況且文字改革畢竟不是什么威脅到生命和財產的大事。所以,1982年和1986年幣文應該算是合格的,而1989年的幣再現已廢止的簡化字仍屬正常現象,這正說明了國家層面的某一意志對公民的影響何等至深。該幣的設計師們是沒錯的,而恰恰提醒國家管理層的是:凡事需謹慎。 四、紀念幣未標注面值 1982年熊貓金幣。據陳堅、蔡信民先生的回憶解釋,其情況完全符合當時國際上金幣要素慣例,在我國欲身擠國際金幣市場的大背景之下,上海造幣廠所設計和鑄造的產品在當時是正確的。 我國現代金銀幣從無到有,題材豐富,充盈著中華文明精華瑰寶,這其中包含著金銀幣設計師以及鑄造者們的責任和付出。《南幣文化價值體系》一書說得好:“細節成就完美――細節是一種習慣、一種積累、也是一種眼光、一種智慧”。王道一先生曾回憶我國第一代造幣設計隊伍成長時談到:硬幣設計工作是“作為(造幣)頭等大事”來抓的。建國后,上幣廠成功培養了第一代設計師3人;1962年從美術學校挑選5人,由于5人身處“文革”,其間“設計制作了多種領袖像章,當時搞創作有多種清規戒律。真正的發展,是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他們通過體驗生活,開闊了眼界,加強了自身文化素質修養,認識到發揚民族傳統藝術的重要性,同時吸取國外的先進藝術。有了這種‘吞吐古今,涉獵中外’的治藝思想,才能跳出師門,打破拘束,獨自成家,奠定中國特色的造幣設計專業藝術風格的基礎”。至今,絕大多數的設計師已成為我們集幣愛好者熟悉的錢幣設計大師。他們都很重視細節,我想,我們集幣愛好者們講究細節、錢幣經營者們講求細節,造幣更依靠細節,因為造幣是無數細節的高度集中體。所以今天的我們,不應發出詬病評價,切不可過分苛求我國早期金銀幣設計師們和沈陽造幣廠、上海造幣廠生產的產品,我們必須依據我國始發金銀幣時的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