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遠在追求屬于我自己的70% |
發布日期:10-04-23 08:26:42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遙石 |
姓什么都不懂,他們有自己的審美追求。一個人從來沒見過西裝皮鞋,在他的印象中只有布衣。但是一旦看見了,拓寬了眼界,會發覺原來那些東西(西裝)也很美。錢幣審美也是這樣,不要認為有些東西市場接受不了,需要引導,這是一個培育的過程。我相信市場的眼光和潛力。”
我永遠在追求屬于我的70% 作為錢幣工藝美術師,在他們的創作中往往有很多的局限。因為紀念幣定位是面向大眾的工藝品,有些圖稿是已經確定的,留給他們的創作余地并不大。服務于大眾,就不能完全自我。 但韓曉生從來沒有放棄過對錢幣藝術的探索和追求,在他的作品中都有他個人藝術情感的傾注,是有靈魂的。比如他設計的生肖賀歲系列普通紀念幣,那幾個生動靈俏的小娃娃,并不是一個枯燥呆板的平面形象,而是真實而直接的人。 “自己要堅持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雖然是養家糊口的手段,但有所追求有所傾注,什么是最根本的,值得一生去追求。”這番話,坦率也真誠。 在他的認識中,紀念幣更宏揚主流的思維形態,比如偉人肖像,人物的頭部方向都向右方,其中有一個程式化的套路,輕易不得變更。但在盡可能的范圍內,他并沒有甘于“守成”,比如他所設計的陳云誕辰100周年普通紀念幣,在保持偉人肖像的莊嚴肅穆之外,他特別強調人物獨特的神韻。 而藝術理念中有意傳達的一些東西,在他的大銅章作品中有更為淋漓的表現。“很多情緒在大銅章上發泄了,手腳放開來做,所以我的感覺非常舒服,出來的作品也還不錯”。他打開電腦,給記者看了一枚最新設計的“中朝建交60周年”大銅章,銅章圖案的左右兩側分別是兩國的國旗,中間是一個拉練,表達把兩國連接起來的概念,包括和平鴿的翅膀和橋梁分別代表空間和時間上的飛躍,這就是屬于“韓曉生”的個性情緒內容的表達。 西方和東方在文化上顯然有很大的差異,最明顯的就是直白和含蓄之分,而他個人更傾向于直白淋漓的表達方式。“我很喜歡體感強,有體量的東西。譬如奧運幣,似乎運用的古典元素很多,但傳統的圖案用現代的浮雕語言去做,這就是創新。中國有中國的特點,我一直認為東方的文化比西方更高,但西方的藝術表現很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記者笑著問他,你特別想嘗試的題材是什么?他想了想,說,“應該這么說,我有做夢都想創作的題材,但目前的想法還沒有完全成熟。經過這么些年的創作,包括我對素描的觀念也在轉變,我想要變化不同的風格去嘗試,每種題材傳達的情感都不同,作品呈現出來千變萬化。”沒有一個作品是在重復以前的路,似乎從同一個原點可以幻化出無限可能性,本質單純過程迷幻,是不是有些博爾赫斯式的后現代色彩? 生肖虎年賀歲大銅章算是他第一次全新的嘗試,純粹立體派的藝術嘗試,事實證明出來的作品視覺沖擊力很強,并沒有完全超越當下的審美。就像他所說的,我們原來的生肖題材錢幣太寫實了,老祖宗懂得用裝飾的手法,但我們現代的錢幣卻絕大部分運用純寫實的手法,這里面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生肖文化是一種精神上的概念,不能完全寫實,否則內容就太單薄了。突然對他的作品產生一種強烈的期待感,因為看多了“高”、“大”、“全”的主流表現方式,我們真的需要更新鮮更激情的幣章作品。 “70%才是完美的,因為它最真實,目前我個人所有的作品只有達到40%,所以我永遠在追求屬于我的70%”。韓曉生如是說。對于這樣一個永遠不滿足現狀,永遠有所追求的青年錢幣設計者來說,他不喜歡只追求一個側面的完美,而是要求立體的真實,把人與事物的不同側面,擺放在一個空間內,讓觀者見到最真實的全部,這就是他的追求。他希望能夠把一些藝術理念通過作品灌輸給收藏者,所有收藏他東西的人,覺得不錯,沒有玷污自己的審美眼光。看起來很簡單的要求,但達成這個目標,實非易事。 在韓曉生的工作室里,一排木櫥很醒目,里面擺放著很多錢幣的石膏模型。其中任何一個石膏模型,都有一個很長的故事,有的心血體現在成品的紀念幣上,有些心血或許永遠“不見天日”。“遺憾嗎?”“說不遺憾肯定是假的,畢竟是自己的心血。但隨著年齡的成熟,我越來越覺得這種遺憾才是最寶貴的財富,人生一輩子追求的不是結果,積累很多故事,在過程中不斷沉淀,是一個很有意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