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效應惠及就業大局 機遇下人才會集 |
發布日期:09-02-22 09:49:21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華夏時報 作者: |
新年剛過,從韓國回來的吳娜就開始忙著四處投簡歷。吳娜在韓國從事的工作叫“會議策劃人”,算是個新興的時髦行當,但這次金融危機的沖擊還是讓她最終結束了在異國三年的打拼,回到上海。“上海世博會一定會給中國的會展業帶來新動力,所以我在國內更有用武之地。”吳娜信心十足地告訴記者。
以北京奧運會的經驗來比照,上海世博會預計能直接間接提供的就業崗位至少有數十萬個。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這無疑是個令人振奮的數字。 一道希望的光芒 與吳娜這樣的海歸一樣轉場于各大招聘會的,還有上海大學生小申。就在農歷新年前,小申還到一個社區招聘會上應聘過“世博保安”。這個崗位要求大專以上學歷和很好的英語能力,“負責招聘的人說了,世博保安的要求和奧運會保安一樣,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專業素質”。小申告訴記者。 在茫茫求職大軍中掙扎,小申最強的信心來源是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今年年初,上海市人大代表,同樣是一名大學生的浦棟麟擬寫了一份《關于發揮世博會效應緩解上海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的建議》。根據浦棟麟的分析,如果常設性的志愿服務崗位可以更多面向應屆畢業生招收,可以直接緩解數千名應屆畢業生的壓力,而世博會期間,上海需要10萬名世博園志愿者和100萬名城市文明志愿者。據統計,今年上海、全國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將分別達15.8萬人和611萬人。 “2008年北京奧運會創造了約200多萬個就業機會。如果據此對照來看,上海世博會估計能直接間接提供的就業崗位至少有數十萬個。”智聯招聘高級職業顧問陳寧對《華夏時報》表示,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一向表現很活躍的銷售、采購、商貿等職位的增長速度趨向平緩,但隨著世博會臨近,到了今年2月,這些崗位又開始復蘇,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0%-40%。 上海社科院人力資源研究中心主任王振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上海世博會對于緩解目前國內就業形勢,在短期內將效果明顯,至于能否對就業形成長期的拉動作用,要到明年才能見端倪。 世博機遇下人才會集 “伴隨上海世博會這個重大經濟事件的是一個行業鏈,其中的三大環節是建設行業、會展行業和其它服務行業。”智聯招聘上海分公司總經理雷衛明分析認為,這其中就業需求量最大的當屬建設業。大規模的城市道路和場館建設,以及各種城市基本設施的改善修建,還有包括滬寧、滬杭城鐵在內的城際鐵路建設,都為上海及周邊地域提供了巨大的就業空間。 但在提及世博會所需的會展從業人員時,陳寧頗有些憂慮。他認為,世博會的“展示”性內容很豐富,許多國家和城市的世博理念都是通過會內展覽來實現,但目前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真正意義上的會展人才數量還很少。“布展、發材料,那不叫會展人才。從國外發達的會展業經驗來看,能實現創新的展覽內容策劃、展現的人員才是真正需要的,能夠突破已經落伍的展覽觀念,并且能把高科技、多媒體運用到展示中。”陳寧說,雖然會展業的核心人才數量不會太多,但正是這一小部分人對于整個會展產業的升級至關重要。 物流業也面臨同樣問題。早在三年前就有媒體稱,盡管各類物流企業已經吸納了60萬從業人員及近10萬物流人才,可仍然滿足不了上海物流快速發展的需要。但真實的市場情況并非“供不應求”那么簡單。從智聯招聘掌握的數據看,目前上海物流業的申請人數較多,競爭很激烈。在過去的3個月里,物流業的崗位需求和求職者比例高達1:100,也就是說,企業每提供一個崗位,就會收到100份簡歷。“對于物流業的就業,上海世博會帶來的影響將是間接的。”王振認為,更重要的意義在于“戰略性的長遠價值”,通過世博會帶動物流業基礎設施的發展(比如浦東、虹橋的交通樞紐地位的提升),以及物流水平的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