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文革《出土文物》郵票 |
發布日期:14-05-12 08:37:12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江南時報 作者: |
1973年11月20日,我國發行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郵票一套,共12枚。這套郵票選用了12種文物的圖案,是我國近幾年來發現的數萬件精華歷史文物的縮影。新華社消息當時稱,“它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藝。” 1970年下半年,周總理安排流亡在北京的西哈努克親王到我國各地參觀訪問,并借機對各地的文物古跡進行大規模的修繕和保養。1971年7月5日,經周總理批準,故宮博物院正式向公眾開放參觀,每日觀眾達4萬人次。這一年,在北京故宮的“慈寧宮”里,舉辦了一個特殊的文物展覽—《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展覽》。1971年8月,國務院正式發出《關于選送出土文物到國外展覽的通知》。 故宮博物院、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等地的文物遺址,還有中國歷史博物館、革命博物館、魯迅博物館等展覽館,成為外國政要如美國總統尼克松、法國總統蓬皮杜、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等人訪華的重要參觀訪問項目。這些參觀訪問部分地挽回了“文革”對我國國際形象造成的損害; 1973年5月8日“出土文物展覽”第一次跨出國門,展品從60萬年前藍田猿人起到明萬歷止,計有實物493件、復制品27件、輔助展品135件,在法國巴黎珀蒂宮展出后,引起巨大轟動。此后,中國文物展覽風靡世界。到1978年,“出土文物展覽”先后在16個國家和地區展出,參觀總人數達到657.5萬人次。人們贊譽這個展覽起到了“文物傳深情,友誼連四海”的特殊作用。 由于“文革”初期“打砸搶”的暴行在海內外留下極為惡劣的影響,國外的反華勢力又千方百計地利用紅衛兵的行為詆毀和攻擊中國政府。在這種復雜的情況下,有關領導部門一方面極力回避文革初期紅衛兵焚毀文物的暴行,另一方面又比較積極地向國內外特別是境外宣傳“文化大革命是保護文物”的。中央新聞記錄電影制片廠和郵電部都以《文化大革命出土文物》為題,制作和發行紀錄影片和郵票,可見這些都是當時統一部署的結果。無論是郵票的發行,還是電影的放映,一方面試圖掩飾或淡化文革破壞文物的事實,另一方面客觀上對宣傳文物的保護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這套《出土文物》郵票的發行,不僅有利于宣傳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也是對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的野蠻做法的否定。所以,在“文革”尚未結束便能發行這樣一套郵票,其意義是深遠的。 張春嶺 來源:江南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