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博山刀與齊明刀(圖) |
發布日期:07-08-23 09:20: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收藏快報 季剛俊 博山是地名,博山位于山東省淄博市南部。在清代中期嘉慶年間,博山地區香峪村曾首次出土一批刀幣,其刀幣正面有一“明”字,此“明”字細長,凸出錢面不到0.5毫米,背面的文字多變,一般有三至四字。由于這些文字奇特難釋,故以前就以“博山刀”稱之。 博山地區在戰國時期是齊國屬地,這些出土“博山刀”的形狀,與齊國所發行的貨幣“齊刀”形狀有異,而形與燕明刀相似,于是對齊境所出該刀的國屬問題、鑄行時間、地點,錢幣學界曾產生了不同看法;后經有關專家考證,其刀為戰國時代的莒刀,莒為莒縣,位于山東東南部。其背文有莒冶貨、莒冶法化、莒冶齊化、齊化共金、齊化等多種,而齊化、法化等文字與“齊三字刀”相同。而“齊化共金”四字的背文刀幣,這里其“金”字有貨幣的含意,這說明它們能與齊刀互相兌換,同樣在齊國是可以流通使用的貨幣。其刀的正面字和“明刀”相同,而明刀主要鑄行于燕國,是燕國的貨幣,那么此刀則在燕國等地流通也是不成問題了。近年來據有關研究資料表明,在戰國時從燕國樂毅伐齊的進軍路線和博山刀的空間分布狀態來分析,得出結論:博山刀應是燕軍伐齊,“留循齊五年”之遺物,燕軍一度占領齊地時,以應付軍需之作,其應為燕鑄之幣。 其刀因銘文鑄有齊地名、齊貨名,面文曰“明”,又形如燕明刀,故后又稱“齊明刀”。齊明刀畢竟是燕國之軍占領他國領域之時所鑄,鑄量不大,而鑄時又不長,故遺存至今也就稀少了。 ![]() |
上一篇:中國臺灣省銀幣(組圖) |
下一篇:中國最早的金幣―――郢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