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高麗王朝珍品錢乾元重寶鑒藏 |
發布日期:13-04-25 08:51:20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收藏界 作者:山東 周金科 |
紀以來島上有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個相互獨立政權鼎力,語言文字通用漢文,但無漢字貨幣,商品交易方式原始,生產力低下,正如《周書·高句麗》中所言及:“賦稅則絹布及粟,隨其所有,量貧富差等輸之”。公元936年,勢力較強的高句麗武力統一建立了高麗國(稱高麗王朝或高麗朝)。為發展對外貿易與民間商品經濟,高麗朝在以行用白銀做大額交易的基礎上還需常用規范性幣種以改善流通手段。時下高麗朝上至王室、臣官,下到庶民大多深受中國傳統漢文化和唐幣制的影響,于高麗成宗王治十五年(996 年,宋初至道年)用鐵材仿鑄“乾元重寶”錢(徑大于一般平錢),為區別所見,在錢背穿上下加有“東國”二字(意我地在中國之東)。因無鑄幣經驗,所出幣品材疏制陋,文字模糊,毫無美感,小批量行用后被認為失敗之作遭棄。繼任穆宗王誦二年(998年,北宋真宗咸平元年)按前朝已制“乾元重寶”的基本造型結構,采用銅材又對形樣、錢文等鑄制工藝改進后重新試鑄,獲得成功。制品形制規范、紅潤光亮、廓深字峻,便于攜帶使用。因鑄量少的緣故,大都被宮內、王、公、國戚等上層權貴作為奢侈品用于節慶喜錢或賞賜,漸變為紀念幣性質,流通范圍不大,成為高麗王朝也是后來朝鮮半島最早帶有文字的正式貨幣,后人為方便起見多稱其為“高麗乾元”。隨著時間推移和世事的不斷變化,一部分高麗乾元逐步擴散到了民間流用。到肅宗王顒年間(1095~1104年,北宋紹圣年內)又仿宋朝平錢式樣陸續鑄“海東”、“東國”、“三韓”三品文廓規整的寶類錢,緣銅等礦產原料的匱乏,除“海東通寶”量較多一些,其他產量有限,未能大批推廣。高麗王朝雖已一百六十多年,源內外部無休止的動亂和戰事使銅錢普及過程進行的十分曲折緩慢,落后的生產力依舊無大改觀,民間小額交易仍以米、布、麻、碎銀等做媒介,大宗貨品與海外交易則用黃金小錠和數十兩重的銀錠類。公元1393年高麗王朝將軍李成桂廢王自立,改國號“朝鮮”,鑄“朝鮮通寶”(銅)平錢發用商品流通領域。由于長期原始小農交換模式的習俗觀念在民間根深蒂固,使用范圍仍不廣泛。歷史進步到李朝仁宗十一年(1633年,明崇禎年)至肅宗李焞五年(1678年,清康熙年),朝鮮針對因幣制不暢經濟發展嚴重受阻狀況,即以法定律令推行“常平通寶”銅制錢的行用,效果甚好。該錢各種大小幣值品種、版別等鑄量繁多,成為貨幣中主流幣種,與18世紀后期采用的機制銅錢混用,穩定流通長達二百六十年,徹底改變了朝鮮社會的原始經濟和幣制結構。 1895年中日甲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