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曙陽談大清皇家金幣 |
了從具像到抽象的飛躍。
這就是歷史了。一步一步,亦步亦趨,將外圓內(nèi)方的乾坤加工制作了一輪又一輪所有的幻夢與繁華、浮世與滄桑,結(jié)果都被縮寫在了一枚小小的錢幣上。于是,當大清朝的月華依然在今晚的樹梢上飛白時,我想,我可以笑瞇瞇地去喝咖啡了。 皇家金幣 大清自皇太極改國號為清以來,歷經(jīng)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諸帝,煌煌二百七十六年間,僅光緒、宣統(tǒng)二帝才生逢其時,得以御覽以機械打制的金質(zhì)呈樣幣。而在此前,自咸豐以降的諸位清帝,則無緣消受近代工業(yè)革命的陽光,所御覽的呈樣錢皆為象牙雕刻的代制品,例如同治年間的通寶寶泉牙祖幣。直到清代末期的光緒十六年(1890年),中國最早的機器鑄幣廠“天津機器局鑄錢局”,方從英國伯明翰喜敦造幣廠購進全套造幣機械,并延聘外籍技師,設局投產(chǎn)。 據(jù)史載,光緒、宣統(tǒng)二朝(1875—1911年)歷時三十六年,期間共有五種機制的皇帝御覽金幣面世。 供大清皇帝御覽的象牙呈樣錢 清王朝自咸豐起,凡發(fā)行新的年號制錢時,先由戶部(今財政部)所屬的北京寶泉鑄錢局,根據(jù)鑄發(fā)新錢的設計款式試雕象牙樣錢,以作恭呈皇帝御覽之用。這種象牙呈樣錢所用的材質(zhì)是一種高貴的“血牙”,即活口取材,從活生生的亞洲象口中截取,而非獵殺后獲取,故而與一般市場上買賣的象牙大有不同。這種 “血牙”色黃,有渾厚凝重的質(zhì)感,還有“雀絲紋”網(wǎng)布其間。寶泉鑄錢局所制的牙雕樣錢,往往要比后來正式鑄造的錢幣稍厚,拿在手里更像一塊袖珍的牙雕工藝品。 由于這種象牙制呈樣錢用料高貴,工藝精致,厚潤豐澤,而且意義特殊,每每博得皇帝的歡心,大多留在身邊把玩,高興時頂多賞賜給后宮嬪妃或個別近臣,所以流傳民間的甚少。 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的大清象牙呈樣錢,最早的是咸豐通寶寶泉局的三枚牙樣錢,為民國初年意大利駐滬副領事羅斯(Guiseppe Ros)在北京所得。羅斯的三枚咸豐象牙呈樣錢裝置在襯有御用黃綾的紅木小匣中,是戶部進呈御覽之物。此三枚象牙呈樣錢后歸大收藏家陳仁濤先生所有。 1953年經(jīng)周恩來總理特批,國家文物局斥巨資將陳氏全部藏品從香港購回,其中這三枚珍貴的咸豐象牙呈樣錢現(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同治通寶寶泉象牙呈樣錢,為錢幣收藏大家馬定祥先生所藏。此錢原為京城北新橋鄉(xiāng)餌胡同5號瑞府(戶部尚書)流出之物,現(xiàn)為唯一存世民間的牙樣真品,堪稱稀世之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