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近代金融發展史上,中國通商銀行占有一定的地位,因為它是中國在清代創辦的第一家商業銀行。
光緒二十二年(1897年)5月27日,中國通商銀行在上海開業,并由清政府批準享有紙幣發行權,從此開始印制紙幣(包括銀兩票和銀元票兩種)。最難能可貴的是光緒三十年(1904年)印制的紙幣,在設計上有所創新,開始印有民間喜聞樂見的財神像圖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至于中國通商銀行印制紙幣的歷程,應該說是從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起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因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政策以后停止流通,共歷時37年,計印制過6次,印制紙幣的版別有銀兩票(1兩、5兩、10兩、50兩、100兩)和銀元票(1元、5元、10元、50元、100元)兩種。
這枚中國通商銀行紙幣(見圖)票幅為8厘米×15厘米,兩面均印有墨綠色花紋框,正面上緣正中橫印“中國通商銀行”六字,陰紋,楷書,四拐角各印有“伍”字,陰文楷書,兩邊緣中間各印有“上海”二字,陰文、楷書,正中花紋框豎印有“伍圓”二字,陰文、楷書,右側印有手捧元寶的財神人物像,左側印有上海外灘景觀。下緣正中橫印有“憑票兌付通用銀圓”、“中華民國十五年一月印”以及“英國倫敦華德××公司印”等字樣;背面上緣正中橫印英文字樣,兩邊緣各印有3個“5”,正中花紋框內印有雙獅戲繡球的圖案,下緣印有英文,左右兩側為英文簽名。
繼中國通商銀行設立之后,中國的商業銀行如雨后春筍般隨之發展起來。通過這些銀行發行的紙幣,作為當時金融信息的一種載體,反映了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以及民族工商業的變遷。
來源:中國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