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是西北黨項族建立的政權。黨項族首領李元昊于公元1038年稱帝,建都興慶府,后改中興府(今寧夏銀川),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其疆域大致包括今寧夏、內蒙古西部、陜西北部、甘肅西北、青海東北和新疆部分地區。歷10帝、190年。西夏行使的錢幣主要以銅錢為主,兼用鐵錢,少量使用白銀。自鑄錢少,多用宋錢。邊遠地區始終以物物交換為主。
李元昊即帝位后,創制了一套書寫本民族語言的文字“西夏文”,史籍稱之為蕃書,在西夏國內廣為使用。蒙古滅西夏后,當地仍舊使用,時稱“河西字”,明代末年衰落成死文字。19世紀初,學者張澍發現蕃漢文合璧的《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西夏文得以初步釋讀。1914年羅振玉父子又在《西夏國書略說》中釋讀了福圣、乾、天慶、大安寶錢。1937年,趙權之考證了貞觀寶錢。近年,錢幣學界對西夏錢的深入研究也頗有成效。
景宗李元昊在天授禮法延祚年間(公元1038~1048年)鑄行西夏文錢幣福圣寶錢(圖一),直徑2.4厘米,重4.1克。惠宗大安年間(公元1075~1085年)鑄行西夏文大安寶錢(圖二)和漢文隸書大安通寶(圖三),直徑2.45厘米,重4.04克。崇宗貞觀年間(公元1101~1113年)鑄行西夏文貞觀寶錢(圖四),直徑2.6厘米,重5.3克。元德年間(公元1119~1127年)鑄行元德通寶真、隸書小平錢(圖五、圖六)和元德重寶真書折二錢(圖七),直徑2.91厘米,重6.3克。
西夏古據中外陸上絲綢之路主道河西走廊,商貿在其社會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故非常重視與宋、遼、金諸國和西方的貿易。《天盛舊致新定律令》規定優待西方商人。在仁宗天盛十年(公元1158年)設立通濟監,鑄行天盛元寶錢,有銅、鐵兩種幣材。乾年間(公元1170~1193年)鑄行西夏文乾寶錢(圖八),直徑2.41厘米,重3.9克;漢文真、行書乾元寶小平銅錢(圖九)和鐵錢。桓宗天慶年間(公元1194~1206年),鑄行西夏文天慶寶錢(圖十),直徑2.34厘米,重3.8克。另鑄行漢文真書天慶元寶錢。襄宗皇建元年(公元1210年)鑄行漢文皇建元寶錢(圖十一),神宗光定年間(公元1211~1223年)鑄行光定元寶真、篆書小平銅錢(圖十二)。真書較多,篆書少見。
于倩(大河鑒寶專家、河南省錢幣學會副秘書長)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