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早中期的燕明刀幣 |
發(fā)布日期:06-09-15 11:24: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燕明刀幕文有新丁 燕明刀,脫胎于春秋中晚期燕國鑄造的小型尖首刀。明刀正面鑄一“ ”形符號,背面幕文多鑄各種符號或數字及“左”、“右”、“中”等。正面“ ”字形狀酷似古代文字日月二字,后人把它稱為明刀。 戰(zhàn)國時,燕字的寫法為“ ”,因此,先人們把明刀也稱為“ ”刀或“ 明”刀。有的學者認為,此符號可能是燕國的國號。燕國曾把河北省易縣定為燕下都,有的專家還把明刀稱為“易”刀。 燕明刀鑄于什么時代?有的學者認為鑄于戰(zhàn)國早中期,石永士先生在《中國錢幣大辭典》中,認為明刀鑄行于春秋晚期到戰(zhàn)國末期,約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在這幾百年的鑄行史中,燕明刀的“明”字,幾經變化,大體經歷了體形由大到小,由弧背到折背,銘文的“明”字由欹斜而長到扁目形的發(fā)展過程。明刀的幕文,早期弧背幕文非常簡單,與春秋時燕國尖首刀的銘文相類,只鑄數字或符號。 戰(zhàn)國中期以后,明字呈半圓形,向左開口,幕文多為數字及“左”、“右”、干支等字及待考符號,大約有110種左右。再往后的弧背明刀幕文,除“左”、“右”、干支等字外,又多了人、夕、化、勿、白、立、古、王、文、中、戶、可、行、吉、同、 、邑、成、金、足、止等字,待考的符號也多了一些。戰(zhàn)國晚期的折背明刀幕文多達200多種,兩個字以上的幕文多了起來,新增幕文有“外 ”、“昌一”、“右十二丁”、“右大丁”、“右中中”、“右中萬”等。 早期明刀,面文“明”字像一頂三角形帽子,其第一筆的起筆和收筆非常短;最突出的是幕文符號位置靠上,像一顆帶花蕾的小草,它柄面上雙線紋未深入到刀面上,刀環(huán)大而圓。這是一把典型的早期明刀,比較少見。 來源:收藏拍賣導報 |
上一篇:混亂的清幣錢制 |
下一篇:閨房雅戲也鑄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