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真金白銀背后的價值 |
發布日期:07-11-10 08:33: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在“真金白銀”領域,金銀錠近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而且市場前景十分看好。據了解,中國嘉德將在本年度秋拍錢幣部分首次為藏家開辟金銀錠專題拍賣,專場中推出各時代、各地區的金銀鋌、金銀錠近500項,從一兩至50兩,種類繁多,形制各異,用途廣泛,可見金銀錠已經成為當仁不讓的收藏新寵。 金銀錠不僅是中國古代貨幣的一個重要部分,更是一座蘊含著豐富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寶庫。黃金自東漢以來已少見流通,逐漸喪失了貨幣性質,而白銀的地位則日益提升。宋代以來,銀兩雖已是政府財政收支最重要的貨幣單位,但政府對銀錠的鑄造卻不加干預,任憑民間自行鑄造。至清代,銀錠在各地區、各行業均有其行用的平色標準,為相互流通造成了很大障礙。這一落后而缺乏效率的使用狀況,注定了銀錠被淘汰的命運。 據考古資料記載,我國用銀鑄幣的歷史可推至春秋中葉,秦統一全國后,在全國范圍內基本統一幣制,中斷了我國銀鑄幣史的發展。從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統一時期,用銀量大大增加,其在一定范圍內被用作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南北朝的部分地區以金銀錢或金銀塊為貨幣,并一直沿襲到隋唐,這種流通的銀塊在隋唐被稱為“銀鋌”或“銀餅”。入唐后,因銅錢短缺,民間使用白銀作為貨幣成為比較流行的現象,政府的財政開支也開始用白銀支付。唐代白銀的計量以兩為單位,還把白銀鑄成錢,銀兩的貨幣地位日益鞏固。在宋代、金代,人們仍舊稱之為銀鋌,在政府的財政收支中使用得更加頻繁,在民間生活、經商中的使用更加普及。元代時,曾鑄造五十兩銀錠,背面鑿以“元寶”二字,由此產生了“元寶”稱謂。明代初期,一方面,出于推行紙幣制度的需要,政府對白銀的使用屢行禁令;另一方面,明初統治者也大量用銀。至明末清初,白銀一直伴隨著銅幣流通使用。另外,白銀在清代還充分發揮了其作為國際貨幣職能。但從清中期以后,在中國長期使用的銀兩貨幣制度開始逐漸走向末路。隨著民國時期廢兩改元制度的實行,銀錠逐漸退出了流通領域。 改革開放以來,金銀錠逐漸引起廣大收藏家所青睞,尤其是近五六年,更登上了拍賣市場的舞臺。基于金銀錠的不可再生性和數量稀少等特點,拍賣市場呈現出猛烈的上漲趨勢,價格隨之上揚了5倍以上。何況好品相的錠十分難找。此外,一個沉甸甸的10兩銀錠也不過幾萬元,性價比最為合適。有關專家提醒說,買金銀錠收藏品畢竟不是買實物金銀,應多從文化內涵、經濟稅收史料等角度來挖掘其價值,而不要盲目下手。據了解,此次中國嘉德推出的明代永樂六年銀作局50兩銀錠、明代內承運庫花銀25兩銀錠、金代明昌三年鹽稅50兩銀鋌都是研究我國古代經濟、財政、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頗具收藏價值。 來源:中國收藏網 |
上一篇:世界錢幣博物館 收藏扶南王國“五金”錢 |
下一篇:工藝達到古代鑄幣的巔峰 "莽錢"價值知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