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中國集幣在線_JiBi.Net >> 新聞中心 >> 古泉園地 >> 最新信息 >> 正文
         
        錢幣收藏里的“起義”幣—太平天國錢幣鑒賞與投資
        發布日期:07-12-17 13:14: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曾席卷了十余個省,太平天國錢幣在公元1853年太平軍建都天京后開始鑄造。雖然它們主要仿照了清朝制錢以及咸豐大錢的形制,但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次重要的農民起義政權的鑄幣,它的歷史價值和珍貴性也很早被現代藝術市場所認識,為很多錢幣愛好者所追捧。于是太平天國錢幣正在崛起成為錢幣藝術市場中重要的一支新秀。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后,其錢幣遭受了清政府的大量銷毀和破壞,導致存世數量甚少,而其中的精品更是彌足珍貴。因此太平天國錢幣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稀少的數量一直是收藏的看點。例如,元末起義錢徐壽輝天啟通寶目前市場價格已經在數萬元。而明末張獻忠所鑄金質“西王賞功”錢已成孤品,成為上海博物館錢幣館的鎮館之寶。相比之下,太平天國錢幣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數量少,價值高,價格層次分明,適宜不同經濟實力人群收藏。二、地域性明顯。太平天國錢幣主要流通地為江蘇、浙江、安徽、湖南等省,尤其是以太平天國活動的中心區域南京、蘇州、杭州等地為多,而在中國西部和北部則很少發現。因此南方藏家相對優勢較大。三、由于年代較近,因此太平天國錢幣一般生坑較少,主要以傳世品為主。另外太平天國錢幣銅質多樣,有黃銅、青銅、白銅、紅銅等。同版錢也可能有不同銅質的差別,在收藏中值得留意。四、套子錢流行。所謂太平天國的套子錢,就是同一種書法的錢文,可以按照不同面值組成一套。有折一、折五、折十、折五十等,可以和咸豐大錢作類比。五、在文字上,太平天國錢幣流行宋體、楷書和隱起文。另外,“國”字中間從“王”而非從“玉”,錢稱“圣寶”不稱“通寶”,錢文直讀而且都有背文等,都是太平天國錢幣的特征。六、太平天國還鑄有鉛、鐵、金、銀幣,由于數量要遠小于銅幣,故更具收藏價值。除了流通貨幣之外,太平天國還鑄有精美的紀念幣花錢、鎮庫大錢等,都彌足珍貴。

            1.天國通寶、圣寶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曾試鑄過“天國”背“通寶”折十大錢(圖一左),后很快改為“圣寶”(圖一中)。因此“天國”背“通寶”錢極其珍貴,據人稱目前只有十余枚存世,在中國嘉德2005春季拍賣中曾有一枚,估價3至5萬元,經過數輪激烈追搶,以14.3萬元成交,成為當場一大亮點。“圣寶”錢相對較多,主要鑄地是南京。最早的圣寶錢,“”字下面“王”字寫法從“壬”。因較為稀少,市場價值也較高,目前參考價格每枚為2,500元左右。而普通的天國圣寶大錢,由于數量較多,價格在1,500元左右。天國圣寶大錢版別很多,常見有闊緣、細字、美制、網絲紋等版別,重量也從15g至35g不等。其材質以黃銅為主,間有青銅。還有一種天國背圣寶小平錢(圖一右),書法隸書意味明顯,十分罕見,市價在萬元左右。

            2.套子錢
            咸豐朝試鑄大錢之后,太平天國受其影響,在天國“通寶”“圣寶”后開始鑄造宋體套子錢(圖二)。在太平天國時期,宋體和楷書均為當時最流行的書法。從現存太平天國文物書法看,印璽、圣旨、兵器和印刷品書體均以宋體為主。宋體套子錢是天朝首創的第一套錢式,分小平、折十、折五十、當百等。南京、蘇州、湖南都曾鑄造,只是書法、形制、大小、厚薄上略有不同。宋體是套子錢中比較稀少的品種,以青銅、黃銅為多。市價分別約為每枚1500元、2500元、3000元、8000元左右。
            楷書同樣是太平天國重要書體,楷書套子錢(圖三)同樣分為小平、折五、折十、折五十共四種。楷書錢以黃銅為多,也有少量發白者。在書法上,每個字末端都不作頓勢,筆畫勻稱而無粗細,“天”字上為短畫,以小平錢為多,其余各版略少,價格約在1000元、1500元、5000元左右。馬定祥先生認為此套子錢應是太平天國晚期在蘇州所鑄。
            最具特色的套子錢是隱起文(圖四)。隱起文在太平天國錢幣中被廣泛采用,這里所說的套子錢是太平軍在湖南所鑄的一套小平、折五、折十、折五十的一套錢幣。這套錢幣書法變化較少,除了折五十外其余書法都十分相似,是套子錢中較少的一套,以黃銅和青銅為主。各版別市場參考價格依次為1000元、1500元、2000元和6000元左右。

            3.其他小平錢
            除了以上著錄的套子錢之外,太平天國還鑄有若干不同版別的小平錢,為“太平”“天國”“圣寶”之兩兩組合,書體多變,大小粗精也略有不同(圖五),頗值得玩味。如“太平天國”背“圣寶”(橫、豎)、“天國太平”背“圣寶”“天國圣寶”背“太平”“太平圣寶”背“天國”等。還有一種正面“太平天國”背書滿文的誤鑄錢。此類錢大多是天國晚期各地擁兵自重的將領所鑄,版別眾多,存市量不少,價格較低。如圖五從左到右依次為“稚書”“圓點太”“八卦文”等版別。

            4.其他材質錢幣
            除了銅幣外,太平天國還鑄有鐵、鉛和金銀幣。太平天國的鐵錢,目前只在南京發現一枚天國背圣寶當十大錢。南京太平天國博物館藏有數枚。鉛錢亦十分稀少,由于質地較軟,耐磨程度低,經不起日久使用,所以存留至現在的很少。鉛質和鐵質錢的辨偽均較銅幣為難。鐵錢素有“黑老虎”之稱,其包漿、銹色尺度不好把握。
            太平天國的金銀幣較長時間以來一直存在爭議。太平天國曾實行白銀為主的貨幣政策和嚴格的金銀管理制度。到了后期,貨幣政策管理日益松弛。金幣僅作為賞賜和饋贈之用,并非流通貨幣,鑄量很少,故十分罕見。太平天國史研究專家簡又文先生就曾盛贊太平天國“金幣銀幣之鑄造是中國史無前例之創舉,雖非通行之貨幣,故大為太平天國文化生色者。”筆者有幸在南京太平天國博物館一睹太平天國金銀幣(圖六)風采。均為宋體小平錢,鑄工精優。正面面文“太平天國”,背書“圣寶”。銀幣因氧化而微發黑色,金幣則燦燦奪目,令人賞心悅目。

            5.鎮庫錢、大花錢
            太平天國仿照歷代形制,也鑄有鎮庫錢(圖七左,上海博物館藏),用黃銅精鑄而成,上書楷書“太平天國”字樣,背直書“圣寶”二字。南京太平天國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均有此類珍貴錢幣。太平天國博物館所藏鎮庫錢重815g,厚1.3cm,堪稱鎮庫錢之最。
            太平天國龍鳳大花錢(圖七右,上海博物館藏)是一種罕見的具有紀念或者開爐性質的“禮錢”。據載,天國官吏給英國人的禮賜信函中言:“敝國圣錢,今已辦上大花錢,敬呈麾下取玩,以表友情。”說明花錢是太平天國政府重要的外交媒介。大花錢分特大、大、中、小四種,面文“太平天國”,背“圣寶”,宋體,雙重緣,中間有兩條五爪龍戲珠和立水紋,背后中央是飛鳳。邊緣有八寶—寶蓋、法輪、金魚、寶傘、妙蓮、寶瓶、法螺、盤腸傳統吉祥紋樣。布局精巧,工藝精湛,以其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成為太平天國錢幣中的頂級珍品。南京太平天國博物館藏鎏金特大花錢(圖八),直徑33.5cm,厚0.8cm,重2170g。雖然只剩殘片,但是精美異常,彌足珍貴,堪稱鎮館之寶。
            太平天國鎮庫錢和大花錢,均是太平天國錢幣中的頂級珍貴錢幣。歷史上所鑄數量本已極少,加上清政府的大肆銷毀和百余年的風雨歷程,目前市場上所見幾乎沒有真品,而且以粗糙低仿品居多。海內少數真品都是作為一級文物珍藏在博物館中,即使有藏家一擲數十萬金也是有價無市,可遇而不可求之。所以筆者建議藏家切忌按圖索驥。
            關于這段已逝去150多年的歷史,也許只是滄海桑田中的一粟,但作為錢幣收藏新亮點的農民起義軍錢幣,太平天國錢幣雖甚是年輕,卻具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同時也就決定了其可以左右市場的潛力與能力。而在理性收藏占據主流的今天,這種效果只會更加凸顯。
            責任編輯:天羽 潔芳

            融匯秦漢文化經典的瓦當藝術
            □ 文/陶元駿
            作為炎黃先民早期的智慧結晶之一,瓦與瓦當成為了華夏建筑的重要特征和標志,于是覆于屋頂檐但不甚普及。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工藝技術的提高,瓦當的應用逐漸普遍起來,各諸侯國演繹出了各具特色的瓦當藝術。在談到秦、漢這一中國最初的兩個封建大一統王朝的造就時,后世總將 “秦磚漢瓦”并稱,可一窺瓦當的巔峰時代。秦、漢兩代的瓦當成了華夏建筑最早的特有構件之一,瓦當的使用可追溯到西周時期時,時間上緊密承繼,但是秦漢瓦當卻迥乎不同,反映出各自的時代風貌和藝術審美取向。
            現如今秦漢瓦當在藝術品市場上亦是嶄露頭角,當然造偽之作隨即跟風而來,相對于其他藝術品的辨偽,從兩個時期不同的特征入手分辨秦漢瓦當的真偽,效果更加明顯。

            辨偽之術一:抓特征識秦漢瓦當“真面目”
            同為瓦當,秦漢兩個時期卻出現不同的特征。
            其一,秦瓦當中央一般無中心圓柱,漢代瓦當則常見圓柱,這是秦漢瓦當斷代的重要依據之一。秦代葵紋畫瓦,中央漸有小圓柱。西漢初發展為大圓柱,在大圓柱之外圍又增加十二乳丁或十六乳丁,四分式邊闌,邊闌皆為單線,用雙線者絕少。十字皆用雙線,用單線者絕少。除圓柱之外,有的襯托以折矩紋、螺旋紋、水藻紋。又有空隙處加小圓柱點綴的,如梁宮瓦。
            其二,秦瓦背面系先做一個整瓦筒,與瓦當接合在一起,后用竹刀或木刀在泥坯未干透時,切去一半,因此各瓦背面切痕甚為顯著。漢瓦起初如“漢并天下”等,仍偶用此法,稍后則僅做半筒,其下面半筒之地位平滑,毫無刀切之痕跡。秦代全瓦筒短,漢代瓦筒長,完整筒瓦殊為難得,故不易作直觀的比較。
            其三,秦代至西漢初期瓦當制作,先模制當心,再捏制邊輪,邊輪寬窄不勻圓,瓦筒則仍以沿用泥條盤制法為主;西漢中期以后,當心與邊輪一次成范,然后接于瓦筒之上,所以邊輪極為整齊,當背光滑且無捏合的痕跡。漢瓦當背面多有一大指窩且背面切割痕跡用手抹平。
            其四,秦瓦當出土地點主要集中在陜西鳳翔、咸陽兩大區域,因為這兩地相繼作為秦國(朝)的都城。據史籍記載:秦每破諸侯皆仿其宮室于咸陽北坂之上,“意者必用其國號以別之歟”。于是,有學者據此推斷,“衛”字瓦、“楚”字瓦即為秦所建造的衛國、楚國宮室之物;漢瓦當則在全國范圍內有廣泛的出土,而陜西地區是漢代統治中心所在,因此所出瓦當無論在數量還是品類上都堪稱翹楚。鑒于王朝初創、百姓疲敝的現實,西漢初期的統治者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比較注意節儉,宮室多對秦國(朝)的宮室加以修葺而繼續沿用。曾一度被斷為秦瓦的“羽陽千歲”“橐泉宮當”“蘭池宮當”等,究其書體以及制造方法,應為漢代所作,就是由于“秦宮漢葺”的緣故。武帝時國力鼎盛,好大喜功的漢武帝對修筑恢宏宮室十分熱衷,長安建章宮、淳化甘泉宮、韓城扶荔宮、藍田鼎湖宮等都是這一時期的建筑杰作。雖然這些宮殿已隨著封建王朝的亡覆而灰飛煙滅,但是透過遺址出土的精美瓦當,我們仍可依稀窺見當年的繁華氣象。四神瓦當的出現則與陰陽五行學說密切相關,“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考古發掘也證實了四靈瓦當指示方位的功能。
            其五,秦瓦顏色純青,面積不大。秦瓦一般當徑為12-16厘米,不超過17厘米。秦始皇陵出土一枚夔鳳紋半瓦當,當徑62厘米、高48厘米、寬60厘米,已屬罕見之作。而近年陜西眉縣成山宮遺址出土的夔鳳紋瓦當更為壯觀,當徑78.3厘米、高53厘米、輪寬1.9厘米,被譽為“中華第一瓦當”。有學者指出它們并非建筑屋檐所使用,具體用途待考。瓦當的制造關乎統治階級的威嚴,主要由中央和地方官辦制陶作坊燒制實行“物勒工名,以考其誠”的匠作制度,一旦出現瑕疵,相關工匠就會受到嚴厲的懲處。所以,秦瓦質地細密堅硬,工藝嚴謹。
            漢瓦土銹多于秦瓦,青色稍減,面積小者尚且略大于秦瓦。陳直先生將西漢瓦當分為三期,即漢初至文景為初期,武、昭、宣帝為中期,元、成帝以至王莽為后期。西漢中期國力鼎盛,反映在瓦當上就體現為徑大輪寬,當徑在16-21厘米,最大達到23厘米。西漢晚期又逐漸變小,一般直徑不超過20厘米。漢瓦當中瓦面有涂飾紅朱或白堊的,兩者各有寓意:紅色表示幸福、喜悅,白色表示平和、安樂。不過由于歲月侵蝕使得色彩不易保存,所以涂色的瓦當并不多見。
            其六,秦瓦當注重紋飾變化,重在寫實;而漢瓦當則注重文字的變化,趨于抽象。
            在鳳翔雍城、臨潼櫟陽、芷陽等早期秦遺址中,除發現少量素面半瓦當和模仿青銅器紋飾的變形夔紋半瓦當以外,同時動、植物紋圓瓦當以嶄新的面貌登上歷史的舞臺。動物紋大都為側面、單耳、雙足,有鹿、虎、鳳、獾、獸、魚、蟾蜍等,植物紋有菊花、五瓣花、葵花、四葉紋等。動物紋飾的出現不單是游牧民族對習見生活的寫實反映,還應具有禮儀教化的作用,“欲藉形象余吾人以具體之觀感而達到禮教之意旨爾”。
            雖有傳世品瓦當被指認為漢代之前所作,但是建國以來經過正式考古發掘的西周、戰國、秦遺址均未見文字瓦當出土。秦漢之際是我國文字變革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小篆、隸書相繼創制,文字得以統一,文化教育蓬勃發展。因此,文字成為漢代瓦當紋飾的重要母題。漢代文字瓦當大致可分為宮殿類、官署類、祠墓類、吉語類和雜類等,書體大致有小篆、隸書、鳥蟲書、繆篆、龜蛇體、楷書,以篆、隸書體為主,以“長樂未央”“長生無極”等四字吉語瓦當最為常見。同一文字內容的瓦當也有時代特征的不同,如將“長樂未央”、“長生無極”瓦當中的“長”改為“常”字,這就是新莽時期的典型特征。

            辨偽之術二:析作偽手法 修煉辨偽利眼
            秦漢瓦當的藝術魅力吸引金石學者和收藏家競相搜求與研究,有關秦漢瓦當的圖錄及著述也不斷問世。在對其特征了解與研究的同時,對于隨之而來的造假作偽之作,大致上也可以理清些眉目了。對秦漢時期瓦當進行辨偽,我們也可以分析作偽手法尋找分辨瓦當真偽的途徑。
            瓦當作偽可分為兩大類:
            一是整件皆偽。主要有仿制與復制兩種方式:仿制就是根據已知的瓦當圖譜刻制模具,僅在圖形和尺寸大小上近似,在細節上卻經不起仔細推敲,所以較容易鑒別。至于復制,則是在真品瓦當上翻范制模,依照原物的外形翻制而成,其紋樣、書體能夠保持高度一致。倘若使用內、外兩模復制,再作舊處理,那么逼真的程度就會更高。鑒別這類復制品,關鍵在于注意觀察整體的成色和細部的痕跡。真品瓦當掩埋地下,其表面經過長期水土浸蝕, 色澤顯得柔和沉穩,而新瓦色澤艷而明亮。作偽者往往進行作舊處理,先用石灰水加鹽煮數小時,使瓦當表面形成一層白色的仿古包漿,再噴上加膠的泥漿。然而這樣形成的包漿色澤極不自然,稍稍用力搓,就易呈粉狀或片狀剝落,而真瓦當的包漿是不易除掉的。另外,敲擊的聲音也不一樣,真瓦聲音清脆,而偽品聲音發悶。由于偽造者對古代制瓦的工藝程序不甚了解,往往忽視瓦當背面常見的輪痕、切痕、指抹以及捏塑等各種制作痕跡。
            二是局部作偽。主要有修補、拼接和改刻:秦漢瓦當系灰陶質地,易于破碎,品相完整的瓦當本不易得,作偽者為攫取高價,往往以水泥、泥土或殘磚重新堆塑、鑿刻,對殘缺的瓦當進行修補。水泥新補的雖經表面處理,由于吸水率與原瓦不同,見水后修補處會很快露出破綻。而用舊磚補刻的部分往往厚薄不均,字體不自然,筆道僵硬呆板。用泥和范模重新做出的部分與瓦當本體貌合神離,雖經二次燒制,卻非出自同一火候,從而導致色澤的不一致。
            拼接是近年來造假的新手法,造假者大多用鋼鋸將瓦當的當面鋸下,用膠或水泥進行拼接粘貼,還有一種方法,是將秦漢瓦筒殘段拼接到新仿作的瓦當上,以混淆視聽。要辨別這類偽作需注意觀察各部分色澤火候是否一致,是否有修補和抹蓋痕跡,當面文字的書法有無立體效果,瓦當與瓦筒的夾角是否合適,兩者的制作工藝是否屬于同一時代。
            由于文字瓦當市場價格高,將其他瓦當或漢磚加以改刻,冒充文字瓦當的作偽手法也屢見不鮮,有的還對舊有的花紋圖案巧妙利用,往往對初涉收藏者極具迷惑性。掌握漢代瓦當文字的特點對鑒別真偽至為重要,漢瓦當的書體兼容秦篆與漢隸的特點,既具有剛勁的風骨,又有圓潤的形體,筆畫粗細有致,橫斷面均呈梯形,棱角分明,當面空白處十分平直。由于作偽者書法鐫刻功力淺薄,造成字體筆道綿軟,缺乏生氣。
            誠然,熟悉秦漢瓦當的時代特征對明辨真偽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掌握辨偽之術也只是“紙上談兵”,更為重要的是多接觸真品,在實踐中不斷觀察、揣摩,提升鑒賞的水平,進而深刻地體味其中所蘊藏的豪邁磅礴的秦風漢韻。
        來源:《藝術市場》2007年第11期

        上一篇:張獻忠的“西王賞功”賞賜錢
        下一篇:燕明刀

        相關新聞
         

        精彩圖片
        澳大利亞寶藏系列紀念
        澳大利亞發行威爾士親
        特別推薦
        ·亞美尼亞發行威廉-薩洛揚誕辰百年紀念幣
        ·亞美尼亞發行阿姆巴楚米揚誕辰百年紀念幣
        ·法國發行世界遺產保護系列之萬里長城新幣
        ·有望明年上市 2008寶馬3系旅行車諜照再現
        ·眾韓女星們的經典招牌笑容 看誰笑得燦爛
        ·牛年賀歲銀條各地熱銷
        ·央行發行中國首次太空行走成功金銀幣
        ·美府會就救市方案達共識 今日之內公布結果
        ·漫說歷史人物金銀幣之禹
        ·首屆上海中國錢幣博覽會將在滬舉行
        經典美圖
        眾韓女星們
        美麗性感的
        從未見過的
        中國民族風
        大自然的神
        洋妞 (組圖
        《男人裝》
        看了以后丟
        難得一見的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廣告服務 | 委托買賣 | 意見建議 | 友情鏈接 | 網站導航
        Copyright © 2000 - 2008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集幣在線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