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明刀 |
發布日期:07-12-19 15:34: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收藏快報 江蘇季剛俊 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北方的一個諸侯國,戰國時為七雄之一。據《史記》記載,周武王滅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燕國的都城在“薊” 位于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 。 燕國流通使用貨幣中的刀幣,是先秦時期“齊刀”、“燕刀”、“趙刀”三大系列的刀幣之一。而“燕刀”主要又是“明刀”,由于在這種幣面上鑄有一個“OD”字符號,此字的形態變化很大,對于它的解釋,諸家各異,有明、易、燕、召等,故而稱“燕明刀”,又稱“明刀”。 明刀按其形分為圓折、方折 磬折 兩種;圓折刀與晚期尖首刀相近,系戰國早期鑄;身、柄交接呈勻稱圓弧形,銘文多呈斜向橢圓形,或筆畫方折;刀寬銅好,通長13—14厘米,重14—19克。方折刀多出戰國中期以后,刀背彎曲可見折角,狀如古磬壁緣,又稱“磬折刀”,銘文扁折如眼,體窄銅粗,通長12—13.5厘米,重12—18克,后又減重。明刀背文異常繁雜,據已出土者計約在450種左右。文字多為記數、記物、記狀;單字如一、二、五、魚、鳥、日、化、工、行、左、右、內、外等,詞組往往以左、右、內、外開頭分四個系列,如:左乙、左八、左下一、右丁、右上、右邑、內十、內同等。另有難解的符號標記多種。據有些研究者分析,背文可能系標明鼓鑄爐次或記官定范序。 明刀因鑄量大、流通廣,出土遍及河北、遼寧、內蒙、山東等十個省市,遠至朝鮮、日本。僅燕下都河北易縣一帶,自1966年以來出土即不下30起,數以千萬計。故明刀是刀幣中最常見的一種,其量超乎方足布。然所見以方折刀為主,圓折刀則較少。 |
上一篇:錢幣收藏里的“起義”幣—太平天國錢幣鑒賞與投資 |
下一篇:漢長安城遺址上尋寶村民發現大量漢代錢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