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曹操墓”發現五銖錢 |
發布日期:10-03-09 08:59:48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聊城晚報 作者: |
“我在古墓附近撿到了兩枚老錢!”這是記者3日在位于朝城疑似“曹操墓”附近的孟莊調查走訪時,一位村民大聲說出的一句話。
自稱在古墓撿到“老錢”的村民是一直站在人群中的孟憲寒。隨后,孟憲寒讓老伴從家里拿出兩枚“老錢”。經過記者辨認,發現這是兩枚“五銖錢”。錢文右五左銖,篆體陽文。其中一枚外郭(錢幣的外沿,編者注)明顯,另一枚無外郭。兩枚五銖錢中間皆為方孔。 56歲的孟憲寒告訴記者,他的麥地就在古墓南側,2007年春,他在為小麥澆水時發現了這兩枚五銖錢。當時,他并不知道這是漢朝的五銖錢。并且,他差一點以每枚兩元錢的價格將五銖錢賣給收文物的小販。 除了在古墓附近發現五銖錢,還有其他的重要發現嗎? 一個月前,記者曾經來到古墓采訪。一篇《朝城漢墓,或是曹操真正的埋身地》報道,引起國內眾多媒體關注。疑似“曹操墓”也遭到賊“惦記”。盜洞被發現是在2月24日,長一米多、寬近一米的盜洞在整個封土的頂上。警方、聊城文物專家隨即趕赴事發地,經過測量,盜洞竟然深達八米。幸運的是,盜洞并沒有挖到古墓。 3日,記者在該村進行深入調查。82歲的韓慶元老人回憶說,“曹操墓”一直被本地人稱為“孟堌堆”。1958年,大隊組織開墾荒地時,發現這個堌堆周圍有很多大小不一的石塊和一些青磚,每塊青磚長40多厘米、寬20多厘米、厚10多厘米,并在堌堆東側發現一個“石門”。從此,神秘“孟堌堆”揭開面紗。面紗揭開后,推翻了“齊桓公會盟臺”之說,這座堌堆原來是一座古墓! 后來,堌堆西側建起磚窯場,堌堆成為燒磚用土的首選地。但是,讓人沒想到的是,從堌堆上取來的土卻燒不成磚,原因很簡單,堌堆上的土中有細沙石,磚坯遇到火燒就會崩裂。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磚窯另選取土地方,而古墓才躲過一劫。 在古墓東北角,一塊石碑橫臥麥田,石碑立于2006年12月,上面刻有“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字樣。實際上,2005年古墓就已經被盜,由盜洞可以進入古墓甬道。現在看到的彩色精美壁畫就出自甬道兩壁。正是這次古墓被盜,孟堌堆才被文物界認定為“漢墓”,而之前這座堌堆一直被文物界稱做“會盟臺”,連《朝城縣志》上都這么記載。 在古墓周圍發現的大小不一的石塊和青磚是干嗎用的?是當年建造古墓留下的“下腳料”。精美瑞獸壁畫、五銖錢同時證實一個事實:這座古墓是一座漢墓,規模罕見,并且墓主一定是王侯人物。 墓主是誰?孟莊群眾說得很堅定:“這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