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錢幣學會第四屆理事會工作報告 |
發布日期:2004-1-4 9:11: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各位代表、各位來賓:
根據本屆理事會提出的“立足本業、發揮優勢、拓寬領域、服務現實”的要求和本屆理事會期間的工作規劃,在總行領導的關心和文博部門、社科院校等研究機構及各省市學會的大力支持下,中國錢幣學會以“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團結各方面的力量,積極開展學會工作,基本完成了原定的各項工作計劃。
現將本屆理事會以來的工作匯報如下,請予審議。
一、第四屆理事會工作的回顧
第四屆理事會自1997年4月南京會議成立以來,至今已有五年了。這五年正是我國改革開放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同時也是金融系統進行大調整、大發展的時期。作為整個金融系統工作一部分的錢幣學會的工作,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具體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首先,組織建設方面
組織建設是學會開展各項工作的重要保證。第四屆理事會期間學會組織建設主要圍繞以下幾方面進行的:
第一、按照國務院、民政部有關清理整頓要求,通過了相關審核,順利完成學會的重新登記工作
這次清理整頓工作是國務院及民政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社會團體管理工作規范化、法制化的重要舉措。秘書處按民政部的有關要求,認真作了自查,常務理事會也對學會部分領導成員進行了調整,依據國務院和民政部有關規定修改了學會章程,并決定以此修改后的章程為學會暫行章程,待這次會員代表大會,再予以正式通過。2000年5月中國錢幣學會第一批通過民政部的有關審核,完成了學會的重新登記工作,按要求辦理了學會代碼證。并就學會的分支機構、從屬機構向民政部做了登記上報。
第二、順應金融系統機構調整,基本理順了全國各級錢幣學會與主管部門的關系
因歷史的原因,各省市錢幣學會成立后掛靠在不同的部門,工作中多有不便。總行在這次機構改革中,對學會的調整工作非常重視,分別在“銀發[1998]583號”和“銀發[1999]164號”文中明確規定,錢幣學會由貨幣金銀部門代管。到目前為止,全國已有27個省級學會歸由各分行、省會中心支行貨幣金銀處代管。這樣,無論是行政關系,還是研究對象,都已逐漸理順,為更好地開展學會工作創造了組織保證。
第三、制定并下發了“中國錢幣學會組織工作發展辦法” 和“學會秘書處工作條例”,使學會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
為確保各省市錢幣學會都能遵照學會章程開展工作,規范秘書處的工作程序,秘書處專門制定了“學會秘書處工作條例”和“中國錢幣學會組織工作發展辦法”兩項工作制度,經討論修改,征求意見后,于2000年初全國秘書長工作會議上下發各團體會員,要求參照執行。2001年學會組織建設工作的重點就是檢查、調研“兩個條例”的執行情況。根據檢查情況,在今年第五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后,將對地市學會進行“屆審”,有進有出。另外,還草擬了“中國錢幣學會評選工作條例”,將在這次秘書長工作會上討論研究,一旦成熟也將貫徹執行。
第四、舉行了中國錢幣學會第二屆優秀學術成果“金泉獎”及第一屆先進團體會員評選活動。有論文35篇、專著10種、科普及音像制品9種、刊物5種獲第二屆“金泉獎”;河南、上海、遼寧、山西、內蒙、甘肅、云南、廣西、江西、江蘇、西安、南充、寧波共13個省市錢幣學會獲第一屆先進團體會員稱號。
第五、堅持舉行每年年初的全國秘書長工作會議,并逐步形成制度。通過秘書長工作會議的形式,在交流、總結前一年工作的基礎上,部署新的一年工作計劃。實踐證明,效果是好的。
各地學會也能遵照章程,按時召開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新的一屆學會領導,以利于學會工作的正常開展。
其次,學術研究方面
學術研究是學會工作的中心,專題研究則為學術研究的重點。近年來學會以古代錢幣、近現代錢幣、外國錢幣、貨幣史等四個專業委員會為核心,組織開展了內容豐富的專題學術活動,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學術成果。主要表現在:
第一、加強了錢幣學自身理論體系的建設
這是第三屆理事會給我們提出的課題,在實踐中我們深刻體會到錢幣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任何其他學科都無法取代。錢幣學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已不再是把玩古錢,而是保護文物、補證文獻、提供借鑒,有了新的定位,新的詮釋;錢幣學研究的對象有了極大的豐富和發展,包括貨幣設計、生產、使用過程中的各種器具和相關物件;錢幣學研究的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進和提高,除了繼承和發揚傳統古錢學的研究方法外,還吸收了現代物理和化學的技術、在具體歷史背景中考察錢幣的鑄造原因和使用情況。比之以往傳統的古錢學就錢論錢的陋習,已有了根本的變化和發展。在實踐中我們雖然已初步構建了錢幣學的理論體系,但是還不完善,這就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更系統的歸納總結,梳理提高,盡快把錢幣學的學科體系建立和完善起來,這是當前不斷發展的錢幣事業提出的要求。
第二 、發揮學會優勢及錢幣專業特長,積極為現實金融工作服務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錢幣學研究要為現實金融工作服務”,這是總行領導對錢幣學會工作的要求。本屆理事會期間,我們積極發揮學會的優勢及錢幣專業上的特長,落實行領導要求,積極為現實金融工作服務,如:配合貨幣金銀局開展人民幣反假宣傳;第五套人民幣發行以后,征求聽取有關學術界的意見;配合總行開展金銀幣揀選工作;開展當代金銀幣防腐課題的研究等。其中,2001年5月召開的第五套人民幣征求意見座談會,就充分發揮了學會會員中有眾多收藏、研究人民幣的群眾優勢。他們從使用及愛好者、收藏者的角度對第五套人民幣的新特點如增設20元券、使用光變油墨等給予了充分肯定。但也就票面設計、防偽措施、管理與流通等方面談了不少意見,總行貨幣金銀局和印鈔造幣總公司都派員出席會議。會后,秘書處將各方面意見整理成文字材料上報貨幣金銀局,提供有關領導參考。另外,金銀幣易腐蝕氧化這一困擾我們多年的技術難題,通過和有關科研院所合作,也取得了初步成果。
通過這些工作,一方面發揮了學會的學術性、群眾性優勢,另一方面也落實了行領導關于錢幣學研究要為現實金融工作服務的要求,同時也拓寬了錢幣學的研究領域。
第三、在若干專題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1、先秦貨幣研究
先秦貨幣向來是錢幣學研究的重點,也是出成果最多的領域。近年先秦貨幣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為集中展示、交流這些成果,中國錢幣學會古代錢幣委員會于2001年6月在太原舉辦了“先秦貨幣專題研討會”。來自全國50多個單位的70余名代表參加了會議。會上公布了一批近年新出土錢幣資料,如:鄭韓故城出土的平肩弧足空首布錢范、易縣出土的燕國早期尖首刀等;提出了一些新觀點,如:對金屬布幣的定名提出疑問,認為西漢以前“布”不是指鏟形鑄幣,而是指布帛類實物貨幣。
2、中國實物貨幣起源研究
貨幣起源是錢幣學及貨幣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同時也是一個難題。多年來雖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不可否認,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具體史料使用上,大多是沿用陳說,有種將貨幣起源提的越早越好、貨幣內涵擴的越大越好的傾向,帶來了很多混亂。2001年7月中國錢幣學會貨幣史委員會在四川召開了中國貨幣起源座談會。除貨幣史委員會成員外,還邀請了一些有關學者參加,與會代表有錢幣學家、經濟史家、歷史學者、考古學者及金融學家等,大家就貨幣的起源、貨幣與商品經濟的關系、貝的貨幣職能等理論和具體研究問題作了探討。雖不可能通過一次討論即得出結論,但提出了問題,能引起更多注意,將會使研究更深入,對澄清當前錢幣界有關貨幣認識上的誤區有積極作用。
3、周邊少數民族錢幣研究
歷史悠久的中華錢幣文化是由各兄弟民族共同創造的,但限于資料,少數民族錢幣的研究一直比較薄弱。重視并加強對周邊少數民族地區錢幣的研究,是學會多年堅持的方針。本屆理事會期間,我們在這一專題研究上,又取得了新的突破,如:“南詔大理國錢幣考察”及“‘色章郭木’金幣考證”。云南大理地區近年出土了數量不少的銅鑄方孔園錢,文字為前所未見的變體漢字,有‘水官通寶’、‘火官通寶’等六、七種。關于這些錢幣的來歷,錢幣界意見不一。1999年11月中國錢幣學會古代貨幣委員會、貨幣史委員會和云南錢幣學會在云南大理共同舉行了一次考察座談活動,就文字、版別、斷代、鑄主等問題與當地的文物工作者、錢幣收藏家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和討論;“色章郭木”是一種西藏金幣,但關于其鑄造、使用及停鑄原因存有很多疑問,社會上甚至還流傳是西藏民族分裂分子為從事西藏獨立而鑄造的。以訛傳訛,造成了很壞的影響。近年我們通過對金幣銘文、圖案、紋飾等的考釋并結合文獻檔案資料,考證清楚了“色章郭木”金幣實際上是西藏地方政府為抵制英屬印度“托剌”金幣的大量流入,保全西藏人民利益而于1918年鑄造發行的。只流通使用了三年多,到1921年便停鑄了。不但和“藏獨”毫無關系,而且具有強烈的抵御外來入侵的愛國成份,澄清了社會上流傳的錯誤認識。
4、加強“革命根據地貨幣史叢書”的編寫工作
這套叢書是1992年紀念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成立60周年時開始編寫的,全套18種21冊,是我黨開創有中國特色新型金融工作的實錄,對于記錄我黨金融發展軌跡,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有重要意義,是中國錢幣學會重點研究課題之一。歷屆學會領導都很重視,十年來已完成大半,但近年因機構調整及主要編寫人員年事已高,這一課題的緊迫性越來越突出,總行領導也多次批示要抓緊。本屆理事會將這套叢書編寫工作確定為工作重點。經多方努力,目前已出版12部;已完稿正組織出版或修改的有3部,它們是:《華中革命根據地貨幣史第三分冊》、《川陜革命根據地貨幣史》、《陜甘寧邊區貨幣史》;正在編寫尚未送審的有5部,它們是《晉察冀邊區貨幣史》、《晉冀魯豫邊區貨幣史(下)》、《北海革命根據地貨幣史》、《中原革命根據地貨幣史》、《內蒙古革命根據地貨幣史》;需進一步落實的只有遼寧錢幣學會負責的《東北革命根據地貨幣史》。
第四、取得了一批重要學術成果
本屆理事會期間《中國歷代貨幣大系》、《中國錢幣大辭典》、《中國錢幣叢書》等重點學術著作,得到了總行領導更多的關心和支持,史行長曾專門就《中國歷代貨幣大系》、《中國錢幣大辭典》的編撰工作做出“盛世修志,歷來如此,兩本大作應當繼續,并善始善終。如有困難,請上海、濟南分行全力支持。”的批示。在這一批示的鼓舞下,學會近年編撰出版了一批高水平的重要學術著作,如:《中國歷代貨幣大系》出版了《清民國銀錠銀元銅元》(第八卷)、《民國時期國家銀行地方銀行紙幣》(第九卷);《中國錢幣大辭典》出版了《先秦卷》、《革命根據地編》;《中國錢幣叢書》新出版了《先秦貨幣研究》、《中國錢票》、《山西票帖》、《古錢幣入門》等;《中國錢幣論文集》第三輯已出版,第四輯也已定稿,另外還有《當代中國貨幣印制與鑄造》、《國際流通貨幣全書》等。各省市學會也編撰出版了一批高水平的學術著作,如《齊幣圖釋》、《新莽錢范》、《兩宋鐵錢》、《中國近代紙幣》等。
除中國錢幣學會直接組織的專題學術活動外,各省市學會也開展了形式多樣、極富地區特色的學術活動。譬如:四川錢幣學會組織的“漢畫及搖錢樹貨幣文化專題研究”、洛陽錢幣學會主辦的“洛陽2001年錢幣學論壇”、上海錢幣學會召開“宋代錢幣研討會”、江西錢幣學會召開的“中央蘇區70周年貨幣研討會”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