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證券報 孟堅
曾經力挺房價不能大跌的人有一個頗為打動人的說法:如果房價大跌,居民家庭資產就會嚴重縮水,這對于已買房投資的人來說曾頗不以為然。因為就在半年前,不少城市房地產市場的情景是,房價在天天漲、月月升,所以那時人們根本就不信房價會跌。
然而,近日南方一媒體爆出的新聞很耐人尋味。該新聞的標題是“樓盤均價數月內驟降三成,開發商降價惹怒眾業主”,說的是上海某樓盤初始銷售時賣到均價將近12000元/平方米。10月“黃金周”過后,這一樓盤再度推出一批房源時,價格調整到了7500-9000元/平方米左右。僅幾個月的時間就降了30%,招致眾業主的不滿,紛紛要求退房。在眾多要求退房的人中,以投資購房者的心情最為急切。
業主們與房地產開發商爭執最為激烈的問題是,開發商應如何履行當初承諾的“差價補償”條款。在開發商看來,房子與其它商品沒有本質的區別,假如你買了一臺電視,明天降價了,你總不能抱著電視找商家退貨吧。而業主們卻覺得,當初買你的房是因為你承諾可以差價補償退房。
在上海樓市目前一致看空并且“跌跌不休”的市況下,房價下跌套牢投資者的情況并不罕見。因而這一新聞在網上引起了熱烈討論:“爽死你們了,叫你們炒房,叫你們買!房子漲價了就是自己的,房子跌了就退房,天下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一網民幸災樂禍地發泄道。還有網民建議大家都不要買溫州人的房,誰讓他們把房價炒得這么高。
如果僅僅是房價下跌,或許還不是讓炒房人感受到的最痛一擊。日前,有消息透露,在上海的加稅方案中,二手房交易將征5%的營業稅、20%的個人所得稅、20%的土地增值稅以及4%的附加稅。如此方案得以實施,則意味著一套房子即使沒有利潤,也可能要交9%的稅,而有利潤的房產,稅有可能占到利潤的50%!以眼下市況看,若此類稅種一旦開征,炒房人即使平手推出手中的存貨,想不賠錢都難。
回顧這一輪上海樓市由盛而衰的演化可以看到,導致政府出手強力干預樓市的原因與房價上漲過猛有關,而房價的猛漲又與炒家的興風作浪導致市場泡沫泛濫有關。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炒家們奮不顧身地爆炒不動產,或許答案有多種多樣。
縱觀近年來許多發達國家的房地產市場,我們發現也存在著房價猛漲的現象。一個較為權威的解釋是,近年來偏低的利率水平在發達國家的成熟房地產市場中,顯著地推動了資產價格的上漲。資本市場投資回報率較低,也鼓勵了更多的資本進入房地產領域,而最初的房價上漲一旦衍生出市場參與者普遍的漲價預期,市場投機就會盛行,推動房價產生出越來越多的泡沫成分。
國外有研究表明,資產價格的變化周期與經濟周期相關。有趣的是,1980年之前資產價格的變動常常與經濟周期相一致,而1980年之后,兩者往往呈現相反的變動趨勢。這表明最近二十多年以來,不動產作為投資品的屬性得到大大加強。
發達國家資產價格的變化,更主要地取決于資本在逐利過程中的流動方向,而不是取決于購買力。在許多發達國家,新經濟泡沫破滅帶來的資本轉移,正是2001年后資本繼續轉移進入如火如荼的房地產市場,使得推動泡沫發展的資金鏈仍未失去“最后一根接力棒”。這也許是國際游資如此青睞房地產市場的深層次原因。
從許多發達國家的經驗看,房地產市場本不是一個純粹由市場經濟主導的市場,政府的有形之手多會通過一定的調節來使這個市場既具有市場效率,同時也要兼顧住房的社會保障性。這或許是房地產市場的投機客所不應該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