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學投資》
GDP調整了,現價總量增加了,數據變化了。投資者根據以往的GDP制定投資計劃顯然跟不上趟了,而且還很有可能造成投資決策的錯誤。
經過近兩年時間,我國第一次經濟普查圓滿完成。雖然已經分3次發布了公報的部分內容,但最重要的也是大家最為關心的數據,就是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即GDP一直未對外公布。日前,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正式公布了這一數據。經過修正后的數據,比以前增加了近五分之一。這一數字讓不少人感到意外。
根據經濟普查資料初步測算的結果顯示,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現價總量為159878億元,比年快報核算數增多2.3萬億元,增加了16.8%。2004年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位次向前移一位,上升至第6位。
GDP的各項指標是很多企業及個人創業者在做投資決策和投資計劃時首要參考數據。顯然目前GDP數據對于投資者來說是始料未及的,將對未來的投資取向產生重大的影響,甚至導致按以往GDP制定的投資計劃將會全面塌陷。
收入高了嗎?
此次重估后的GDP顯示出三大問題,一是中國的經濟總量確實相當可觀了,已經成為舉世矚目的“大塊頭”;二是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遠沒有“超英趕美”;三是中國的人均水平仍在世界100位之后,并不富裕,我國人均GDP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數字的大幅修正讓很多的官員、很多的專家喜形于色,因為他們又多了一個“表演”的機會,但不少老百姓都皺起了眉頭:GDP連跨三個臺階,為什么我們的錢包依然如故。為什么我們依然要為教育、醫療、住房等等問題犯愁,錢呢?錢都哪去了?
真實的情況是:中國從1978年到2004年的26年間,GDP的年均增長率超過了9%,但現在人民的工資水平卻不到日本的5%,而且物價水平還有趕超日本的趨勢;日本在1955年到1978年的18年間,GDP的年均增長率也超過了9%,但工資水平卻趕上了發達國家,差別出在什么地方呢?
近幾年中國政府一直在為加大內需做出努力,包括在各地加大公共設施的建設,也包括中國頻頻在海外有大手筆采購的動作:買大型客機、買高速列車、買國防裝備等等。輿論普遍認為,過去兩年內中國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不足,中國經濟應從投資拉動型轉為消費拉動型。而按照修正后的2004年GDP數據,投資率與消費率出現一降一升,表明中國近年來一直努力將過熱的投資壓下來、將不足的消費提上去有了成效。從另一方面來看,長期過高的投資率即意味著長期偏低的消費率。近幾年來,我國的投資率逐年上升,而消費率則是逐年下降,2003年降到55.5%的低點。消費率不能與投資率形成合理的比例關系,就會使投資增長失去最終需求的支撐,大量生產能力過剩。
同時,GDP修正后顯示的數據是,投資、出口所占的比重降低,內需消費比重增長。顯然投資者的投資計劃必須要根據這一變化而迅速轉變才可以。
政策會不會調整?
聰明的投資決策是根據國家的政策導向制定的。GDP調整后,一系列的數據顯示,中國的政策都很有可能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例如,當前中國需要解決的最迫切問題是消費不足。拉動中國GDP增長的因素中,投資占50%以上,這一水平明顯太高,使經濟可持續能力受到質疑。另一方面進出口順差達到1000億美元,出口增長在推動經濟增長同時也導致貿易摩擦增加。因此有專家指出,應使消費成為未來經濟增長新的推動力。
盡管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否認中國經濟普查的結果會改變中國現有的宏觀經濟政策,但更多的經濟學家則指出,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不可能不發生調整。另一方面,有專家推測,中國接下來可能對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采取更寬容的態度。根據最新公布的中國經濟總量為159878億人民幣的參照點來推算,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是40.8%。而根據原來的數字估算,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占GDP比例將達到44.3%。
這些數據的變化,都將有可能直接導致投資者在之前制定投資決策出現錯誤。
行業選擇變不變?
根據這次普查,GDP變化最大的就是經濟普查出2.13萬億元第三產業漏統增加值,使得第三產業在我國GDP中的比重從31.9%上升到40.7%。這就意味著,一直以來中國的經濟結構可能被錯誤估計了。
浙江的孔老板最近就正在調整他的投資計劃,由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高度競爭,因此他原本計劃在2006年將投資向第三產業傾斜,然而根據以往的GDP統計看,與發展水平差不多的印度相比,中國的第三產業占GDP中的比重明顯要低。服務業整體占中國GDP的比重僅為34.3%,而在印度,該比重為50.7%,兩者不應該存在如此大的差別。比如批發、零售、餐飲占中國GDP的比重僅為8.1%,而印度占GDP14.8%;交通運輸和倉儲方面,中印分別占GDP 3.5%和6.1%;在國家機關、黨政機關、社會團體方面,中國和印度分別占2.7%和6.2%。這些數據都顯示第三產業有著很大的投資空間。
但是重估后的數據中,新的一、二、三產業比重為13.1∶46.2∶40.7,而原先快報數的比重為15.2∶52.9∶31.9。也就是說,第一產業比重下降2.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下降6.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8.8個百分點。從目前的統計數字看,第三產業已經進入高度競爭狀態,盲目涉足肯定會導致投資失誤。
關鍵是,普查使2004年第三產業數據上升了約48.7%。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第三產業在普查前會有如此大幅度的低估?原因在于,原有的第三產業統計存在五個方面問題:一是現有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脫胎于計劃經濟體制,服務業基礎統計工作仍然非常薄弱;二是第三產業情況復雜,統計上本身就存在困難;三是私營、個體服務業發展迅速,但非常分散,變動頻繁;四是新興服務業資料不全;五是工業、建筑業企業辦的一些附屬服務業被混統在第二產業中,或被漏統了。其中,第三個方面或許是最重要的。如李德水所指,在個體、私營經濟成分占有較大比重的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信業、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房地產業三個行業中,普查后的增加值比常規統計多出近1.5萬億元,占第三產業新增部分的70%。
事實上,中國在1993年就曾經對1991年和1992年全國第三產業情況進行普查。普查后,1992年和1991年第三產業增加值比原來的統計值分別增長了33.2%和24.6%,而1992年全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34.3%,比原統計比重提高了6.1%。但此后,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所回落,始終在31%—34%左右徘徊,這與現代經濟發展中第三產業比重逐漸升高的普遍規律無疑是相悖的。從這個意義上,2005年的普查結果應該說更接近真實了。
如果按目前的數據看,孔老板在向第三產業投資的計劃,如果要確保決策準確,就必須在選投資項目和投資切入點時調查得更加精致才行。否則貿然闖入很可能會導致嚴重的投資失誤。
本次普查結果也給投資者敲響了一記警鐘,即在制定投資計劃、選擇投資項目時,雖然要參考公共數據,但絕對不能僅僅依賴公共數據,選擇商業調查公司的商業數據才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