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的客戶接觸,發現了一個
家庭理財誤區,這個誤區是跟風的結果,但同時也說明了理財知識的匱乏和銷售部門的不負責。誰會注意到流通資本從緊縮到過剩的變化呢?
中國金融大典 1、 炒房時代的家庭財務布局
雖然,溫州抄房團掀起的抄房熱已經過去了,但是,很多家庭的財務結構卻留在了炒房時代,因此,不動產幾乎是家庭資產的80%以上。
不錯,國外的確有很多人是通過不斷的購買房屋并出租來獲得資本的,但是前提是房屋租賃市場的年增長率至少在10%以上,而目前我國少有的幾個城市才能夠做到。而不動產的保有度過高將直接導致,流動資本嚴重不足,會錯過金融市場或其它渠道的投資機會,或者投資風險變得過高。正常情況下,固定資產不應當超出家庭總資本的50%。
2、 股瘋時代的家庭財務迷霧
誰知道,大家還沒有走出流動資本緊縮的狀態時,股瘋時代來臨了,結果大家發現原來自己的流動資本太少了,有些跟不上節奏了。于是,在資本結構沒有走出流動性緊縮的狀態下,大家為了獲取現金而大量的將房產和保險單進行了反向貸款,雖然獲得了現金,但是,風險隨之增高。不錯,很多人的確從股市中的獲利遠遠超過了,抵押貸款的利息的多少倍,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得利了。還是有人賠了。如果做好理財分配是可以不承擔這樣大的風險的。
3、合理配置投資渠道,多方分散風險
就如同我一直強調的那樣,不要以一種賭徒的心態去理財。特別是去投資,而賭徒是在投機。因此投資渠道的分散無論在何種渠道瘋狂的情況下都要保持合理分配,以避免出現資金流動緊縮或者過剩。而那些抵押貸款獲得的流動資本,難道要留在手里嗎?當然不是,而是去部投入到股市和基金等中去,這難道不是在人為了將自己對自己資產的支配權被動的交給了別人嗎?
今天的股市瘋狂似曾相識不是嗎?其實不就是當年的房產瘋狂的翻版嗎?誰知道以后還會有什么瘋?難道每次都要不斷的將自己的資本抵押,變現,冒險嗎?一個合理的搭配是可以避免這些的。
我給大家的配置建議是:
固定資產:50% 金融產品中:股票,基金,信托類產品合計占30%,而儲蓄,銀行理財,債券等占全部的20% 合計100%,需要說明的是,儲蓄和銀行理財產品的目的是尋找投資機會和應對突發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