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看美元和國際形勢對金價和經濟的影響(2) |
發布日期:2004-2-12 16:06: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這些新變化擇其要點而言之,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分化,最引人注目的是美歐經濟體系的分裂。
1992年末,在丹麥的小城馬斯特里赫特,歐共體國家宣布成立“歐盟”,要進行經濟、貨幣與政治的統一,并且從9國擴大到12國,以后又擴大到15國。1999年歐盟在英國尼斯湖畔召開的會議又決定繼續“東擴”,明年將擴大到25國。當歐共體擴大到9國時,經濟實力已經接近美國,貿易額則超過了美國,明年歐盟完成東擴,則不僅貿易額會大大超過美國,人口與GDP總量也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1999年歐盟已經順利啟動了歐元,去年歐元現鈔也順利進入了流通。歐元在啟動的第一年,以歐元記價的國際債券發行額就超過了美國,去年7月以來,歐元已逐漸展現出強勢,對美元的比價從年初最低的1美元兌0.8歐元向1歐元兌1.2美元逼近,從而對美元和美國經濟形成巨大挑戰。歐盟的出現僅僅發生在“冷戰”結束一年后,歐盟國家之所以在“冷戰”剛剛結束就敢于同美國唱“對臺”,就是因為過去與美國的經濟聯盟是由于在政治與軍事上有求于美國,當這種政治與軍事需求消失,與美國的經濟利益對立就突顯出來。美國為了應付歐盟的經濟和市場分化行為,也在第二年,即1993年推出了“北美自由貿易區”,并極力推進“美洲自由貿易區”和“環太平洋經濟區”的建設,力圖把歐盟以外的市場區圈入美國的經濟勢力版圖。而在本世紀初,中國與日本和韓國則正在推進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發展,以及與東盟國家10+3的方案。這種區域經濟組織的建立與發展,就是90年代以來人們經常提到的“世界經濟區域化”勢頭。
第二,跨國并購與跨國公司的發展形成前所未有的浪潮。
二戰后直到90年代前,雖然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間的跨國并購始終沒有中斷過,但從未成為過國際直接投資的主體。90年代前半期,國際直接投資年均在2000多億美元,1996年躍升到3470億美元,當年跨國并購投資比重為45.4%,但1998-2000年間,跨國并購比重已在80%以上,而且投資金額急劇增加,2000年全球直接投資金額為1.3萬億美元,其中跨國并購規模創記錄地達到1.1萬億美元,是1996年的7倍,占當年國際直接投資總額的83%。并購的領域主要集中在一些技術競爭激烈的新興產業部門,如電子、通信、制藥、生物工程等,和由于需求停滯、生產過剩導致產品銷售競爭激烈的傳統產業部門,如飛機、汽車、鋼鐵、石油、化工等。另外,第三產業中的一些行業,如金融、保險、不動產等也成為國際并購投資的熱點。跨國并購主體是跨國公司,因此跨國并購浪潮也極大地推動了跨國公司的發展。從跨國公司的個數看,70年代還只有1萬個,80年代末也才有2萬多個,但到1996年已增加到4.4萬個,到2002年竟增加到6.4萬個,是80年代初期的3倍還多。80年代中期由跨國公司掌握的世界生產份額還不到四分之一,90年代中期已上升到三分之一,到本世紀初已上升到超過50%,而這種由跨國公司所領導的世界性生產體系的發展,就是90年代以來人們所經常提到的“經濟全球化”浪潮。
世界經濟的區域化與全球化經常被許多論者看成是兩種互逆的世界經濟格局與發展趨勢,并熱衷于探討哪個趨勢將成為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真正主宰。其實,經濟區域化也罷,經濟全球化也好,都是起源于一個變化,即“后冷戰”時代資本主義體系內經濟競爭壓力的釋放。列寧在《帝國主義論》中早就指出,是競爭導致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集中與壟斷,因此每一次世界壟斷組織的發展高潮,都是資本主義經濟競爭加劇的結果,而區域化壟斷組織和全球化壟斷組織都不過是資本主義壟斷組織的發展形式。
第三,發達國家的制造業向發展中國家大規模轉移。
二戰前世界資本主義國家向殖民地國家的資本輸出,主要是以獲得原料和市場為目的,是以資本輸出帶動商品輸出和原料輸入,二戰后到80年代前,則出現了資本輸出帶動制造業輸出的新的資本輸出形式,但主要是集中在發達國家之間。二戰后日本經濟的成功發展,基本是依靠經濟高速成長過程中自身的資金積累,70年代以來,韓國和南美國家雖然也曾大量利用外資,但主渠道是國際商業借貸,而90年代以來出現的發達國家以資本輸出帶動制造業生產能力輸出,則主要是面向發展中國家,這又是當代資本運動的又一個新變化。
1991-1996年,全球海外直接投資中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年平均增長率為32.3%,而發達國家僅為8.8%,發展中國家吸收的直接投資比重,也從1990年的16.5%提高到1996年的40%。1996~2000年,發達國家之間的跨國并購投資突然放大,流入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比重相應下降到2000年的24%,但從2001年開始,發達國家間的跨國并購出現落潮,發展中國家所吸收投資的比重又回升到34%,吸納的投資金額,則從1995年1133億美元增加到2001年2250億美元,增長了一倍。1995年,排在世界前10位的直接投資吸收國中,已經有兩個是發展中國家,(中國,第二位,墨西哥,第八位),2002年,中國第一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直接投資引資國,據估計,2003年不僅中國仍能保持第一引資大國的位置,排在前10位的國家中,還會出現墨西哥、巴西、俄羅斯和波蘭,即在前10位中共有5個國家將是發展中經濟體。
當代資本運動的這個新變化,同樣源于“冷戰”結束后國際產業資本生產競爭的激化。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由于經歷了二戰后的制度改良,工人的工資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與發展中國家工人的工資水平形成巨大落差。但是由于資本主義國家國內市場的擴大和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與勞動力素質的落后,以及直到上世紀90年代以前,“冷戰”還沒有結束,許多前計劃經濟國家的市場體制轉軌才開始起步,因此發達國家的制造業向發展中國家的轉移在很長時間里都沒有形成趨勢。而從90年代初以來,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內外部環境都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就出現了以降低生產成本為目標,以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產業為內容的、大規模的國際產業資本運動。人們近來常說,70年代、80年代隨著日本和“亞洲四小”的崛起,出現了“日本制造”、“韓國制造”,而今天的“中國制造”卻是“美國在中國制造”,“日本在中國制造”,就是當代國際產業資本運動新特點的最生動寫照。
發達國家產業資本外移的結果,導致了本國經濟的“空心化”和貿易逆差不斷增加,這是傳統資本主義從“生產過剩”型經濟轉向“生產不足”型經濟的本質原因。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也是一個剛剛開始的轉變。從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貿易逆差占本國物質生產的比重看,在本世紀初,最高的是美國,約占20%,其次是西班牙和英國,分別占17%和14%。法、意、日的貿易順差正在逐漸減小,德國的貿易順差增長則趨向于停滯,而不論是已經轉入還是正在轉向“生產不足”型經濟的資本主義國家,都無一例外地醞釀著向發展中國家更大規模的產業轉移。目前發達經濟體的物質產品生產總值約為8萬億美元,其中制造業約為7萬億美元,按物質產業向發展中國家移出50%和90年代中期以來美、英、西等國貿易逆差的增長速度推算,這個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物質生產能力的浪潮將可能持續到2020年之前,并可能在未來10內形成高峰。
第四,生產虛擬產品成為資本主義經濟活動的主體。
在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代和壟斷資本主義時代,資本的主要功能是通過發展物質產品生產使資本增殖,馬克思因此而概括出資本運動的著名公式,即資本從貨幣形態出發,經過生產和商品等環節實現增殖,最后又回到貨幣形態。由于資本必須經過生產環節才能通過剝削工人的剩余價值而實現增殖,因此馬克思又提出了產業資本“居高”的理論。但是如前所言,到上世紀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已經相繼完成了工業化任務,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內的物質產品需求相對飽和,資本通過發展物質生產實現增殖的途徑日益狹窄,因此開始具有從物質產業向外游離的趨勢。與此同時,70年代初,二戰后所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貨幣增長開始脫離了物質生產的制約,就給虛擬資本市場的發展準備了條件,使各類金融商品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得以瘋狂發展。到90年代后期,世界貨幣市場的年交易額已經高達600萬億美元,是年國際貿易總額的100倍,全球年金融產品交易額高達2000萬億美元,也是全球年GDP總額的70倍,所以可以說,當代資本運動的主體已經轉移到虛擬產品生產方面。
資本運動的主體轉向虛擬產品生產,這與當代資本主義轉向“生產不足”型經濟是密切聯系的兩個方面,因為虛擬資本主義經濟體之所以能長期生產不足還照樣錦衣玉食,是由于可以用虛擬產品與其他國家所提供的實物產品相交換,滿足國內對物質產品的需求,經常項下持續擴大的貿易逆差,可以靠資本項下輸出虛擬產品所獲取的外匯來平衡,這就是“虛擬經濟生存”狀態。貨幣本來是交換的媒介,但在虛擬資本主義時代,貨幣及其所創造的價值產品竟然成了可與物質產品交換的目的物品。一張100美元面值的鈔票,其印刷成本不過幾美分,憑什么可與價值100美元的物質產品相交換呢?以中美貿易舉例,雖然從90年代以來始終是中方保持順差,按美方統計,今年的中美貿易逆差可能增加到1300億美元,中方貿易順差十幾年累計已近萬億美元,中方獲得的只是貨幣,由于美國已經有長達20年的貿易逆差,而且逐年擴大,已成為“生產不足”型經濟,從理論上講中方已不可能用手中積累的貨幣從美方買回等值的物質產品。雖說中美貿易逆差的形成中有相當大的部分是美國跨國公司在中國生產的回銷,但是從美國海外直接投資的存量結構看已經是負差,2002年美國的對外投資存量是2.1萬億美元,外國在美國的直接投資存量是2.3萬億美元,而負差就意味著美國的海外投資收益是負值。大英帝國在后期也曾主要依靠海外投資的收益生存,但直到二戰結束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仍能維持海外投資存量的正值,這與美國目前的情況有著本質不同。所以,美國的貿易逆差除了表現為是產業資本外移的結果,也是在用虛擬經濟產品與其他國家交換實物產品。
美國之所以可以用虛擬經濟產品與其他國家交換物質產品,是因為美元具有世界霸權。仍以中美貿易舉例,中美貿易逆差雖然去年已超過千億美元,但中國當年的貿易順差總體計算只有303.7億美元,這就是說,中國雖然不能從美國買回等值的物質產品,但是因為世界其他國家都接受美元,中國仍能從其他國家買到與700億美元等值的物質產品。中國由于常年順差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而這些外匯儲備又主要投資于美國資本市場,從中獲得了每年超過200億美元的收益,這些投資收益如果需要,仍可以從其他國家滿足中國的進口需求,所以只要美元不崩潰,仍具有世界霸權,中國就可以從與美國的貿易中不斷得到好處。從美國來說,因為向美國輸出物質產品的國家對美元和美國股市與債市有信心,愿意長期和擴大持有美元,并把獲得的美元再投入到美國資本市場,就有能力保持其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逆差與資本項目順差間的平衡,可以不斷擴大其“虛擬經濟生存”狀態。
如果是用虛擬產品與實物產品相交換,所交換的對象就只能是世界各國物質產品的凈剩余,因為國際貿易的實質是各國依據比較利益原則互通有無,出口都是為了償付進口,如果出口長期大于進口,這個貿易盈余部分只能是該國物質產品的凈剩余,否則就會影響一個國家基本的生產與生活消費。但是在特定時間內,世界物質產品的凈剩余數額是有限的,因此并不是所有進入虛擬經濟生存狀態的國家都可以充分享受到“虛擬經濟利益”。美國的貿易逆差在90年代中期以前始終在年均1500億美元上下,90年代后期才開始急劇增加,而到年均5000億美元的水平,已經吸納了全球70%以上的凈剩余產品,加上英國和西班牙就占到了85%。所以,由于世界凈剩余產品的有限性,而只有擁有貨幣霸權的國家才能對世界凈剩余產品實行獨占,就必然導致在虛擬資本主義時代帝國主義國家間圍繞世界貨幣霸權的爭奪。
三、爭奪貨幣霸權的新帝國主義戰爭
前面的分析已經說明,帝國主義國家獨占世界剩余產品的前提是擁有貨幣霸權。從資本主義的歷史上看,貨幣霸權無不產生于物質生產的霸權,因為只有在世界生產份額中占居了主體地位,才會由于投資、貿易和國際儲備等原因使本國貨幣在國際貨幣流通中占居主體地位,形成本國貨幣的強勢。英國和美國都曾先后在19世紀70年代和20世紀50年代擁有世界50%以上的生產份額,才確立了英鎊而后是美元的霸權地位。
但是在當代,由于資本運動的主體已經轉向虛擬產品生產,由物質產品生產和流通所引發的貨幣交換比重越來越少,已經少到只占全部貨幣交換的1%,在1997年的美國只占0.7%,所以貨幣霸權的形成機制已經發生了本質變化。本幣的強與弱以及本幣資產價格的漲與跌,已經越來越與本國的生產增長狀況和國際貿易狀況相分離,而是取決于國際資本的流動。如果國際資本是對本國凈流入,則不論本國的物質生產增長是快是慢,貿易是否出現逆差,本幣都會堅挺,本國的資本市場都會繁榮,反之,就是物質生產增長狀況良好,并且擁有大量貿易盈余,本幣還是要貶值。例如在上世紀90年代長達10年中,雖然美國的制造業始終處在衰退狀態,貿易逆差連年擴大,但是由于“新經濟”的概念吸引國際資本大舉流入美國資本市場,所以美元始終堅挺,而同期的日本,盡管以豐田、索尼為代表的一批日本大公司仍能保持在國際市場中的強勢,使日本仍能保持連年的貿易順差,但由于本國的金融市場崩潰,國際資本和本國的資金大舉逃離,自90年代中期開始日元還是對美元長期下跌。
在當代,國際資本流動主要取決于三個要素,一是經濟增長率,二是利率和投資回報率,三是國際資本對安全的要求。進入虛擬經濟生存狀態的國家,經濟增長率已經發生了本質變化,由于本國的物質產業逐漸衰退和外移,經濟增長已經主要是需求方面的增長而不是本國生產的增長,所以增長的結果是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間的缺口持續拉大,以及貿易逆差的增加。以美國為例,今年三季度雖然創出了近20年以來單季度經濟增長的記錄,高達8.2%,似乎使人們看到了經濟復蘇的希望,但是從供給方面看,該季度制造業只增長了0.7%,而在需求方面,社會總支出增長了7.7%,其中消費支出增長了6.6%,所以9月份的貿易逆差又創了新記錄。生產增長的停滯必然會帶來利潤增長的停滯,就會壓低投資回報率,因此有人評論美國此次經濟回升是“無就業、無利潤”的回升,這在美國歷史上的經濟復蘇過程中還是首次,也是人們對美元不放心,對美國經濟增長前景沒信心的根本原因。
此外,虛擬資本主義經濟也是負債經濟,因為虛擬產品與實物產品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它是一種信用產品,虛擬產品與實物產品相交換,實際是以債權和股權相交換,股權也是債權的一種形式,因為還要給股東回報。所以,虛擬經濟生存狀態的擴大就意味著負債的增加。美國在90年代初就已經從債權國轉為債務國,到2002年,美國政府、企業和居民的負債總額已高達33萬億美元,其中對外凈負債2.6萬億美元。這就與以前的貨幣霸權很不一樣,以前的貨幣霸權是債權國的霸權,因為擁有貨幣霸權的國家都是資本凈輸出國,而當代的貨幣霸權卻成了債務國的霸權。但是過度負債遲早會引起債權人對償債能力的擔憂,有剩余產品提供能力的國家都有用儲蓄進行投資的要求,除非是沒有其他債務人可以選擇,否則誰也不會把錢借給逐漸失去償還能力的債務人。
由于進入虛擬經濟生存狀態的資本主義國家,已經沒有能力用經濟增長和投資回報率等經濟因素吸引國際資本流向本國,就只能通過戰爭手段來改變世界各主要資本市場的安全環境,打出一個在世界哪兒放錢都不安全,只能把錢借給本國的國際安全環境格局,這就引出了軍事霸權對爭奪貨幣霸權的作用,并使虛擬資本主義時代的帝國主義戰爭與以往實物資本主義時代的帝國主義戰爭比較,出現了許多極為不同的新特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