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偉忠 來源:大江南收藏
投資流通紀念幣雖說能夠獲利,但紀念幣投資“五忌”千萬不可忘記。
一忌投資發行量過大的紀念幣。
集藏品市場歷來有物以稀為貴之說,發行量的多少是決定該紀念幣是否具有投資價值和升值潛力的首要因素。一般地說,紀念幣的的發行量與價格基本是呈反比關系,即量少價高,量多價低。例:僅204萬枚發行量的《建行》紀念幣的目前市價已高達1300多元,而發行量多達9000萬枚的《建黨七十周年》紀念幣的價格至今僅為7至8元。
二忌投資漲幅過大的紀念幣。
漲幅過大的紀念幣,特別是近年來發行的紀念幣,由于市場消耗極少,其實際存世量遠遠超過了市場需求量,漲幅過大并不說明它的投資價植高,而是市場炒家瘋狂炒作的結果,更何況過高過快的漲幅已將其今后若干年的升值空間全部封殺,普通投資者一旦高位“吃進”,隨時有可能因大幅下跌而深度“套牢”。
三忌投資狂炒過已經回落的紀念幣。
在各種紀念幣中,常有一些品種會受到市場追捧而價格飆升成為“黑馬”。但一遇莊家大量出貨,這類黑馬品種的價格便會大幅回落,盡管這類紀念幣品種跌幅已相當深了,但仍不適宜幣市普通投資者去參與投資,因為狂炒過已經回落的紀念幣,在高位形成了大量的“套牢族”,今后其價格一旦上漲一些,解套族就會傾巢而出,故這類所謂的黑馬再度炒作的可能性很小。
四忌投資不具有獨特題材的紀念幣。
炒紀念幣其實就是炒題材,有題材就會有莊家肯進場,不具有獨特題材的紀念幣是很難激起市場炒作熱情的。例:1997年一季度郵幣卡市場狂炒低檔紀念幣《憲法》是借助于錯版傳聞的題材;炒作《寧夏》紀念幣是由于自治區系列紀念幣題材的“龍頭”幣效應。不少獨具慧眼的普通投資者在跟風炒作這類具有獨特題材的紀念幣上都曾賺過錢。
五忌投資品相差的紀念幣。
收藏紀念幣如同收藏郵票一樣,也要注意品相,即外觀質量。品相好的紀念幣與品相差的紀念幣價格相差很大。如當前在錢幣市場上紅得發紫的“現代幣王”——《建行》紀念幣,全品相的價格超過1300元一枚,而品相較差的即使500元也很難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