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流通紀念幣市場
受廣州老林的影響,對精制幣有了一點認識,這里也來談談精制幣的發展,算是拋磚引玉吧。
說實話,最近在各論壇轉悠了一圈,發現精制幣發展中的一個問題,就是市場基礎問題。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紀念幣愛好者隊伍的厚度,二是市場對精制幣的認同度。個人覺得這兩者都不容樂觀。
從紀念幣愛好者隊伍情況看,目前普通百姓對郵票的認識遠超過對紀念幣的認識,這意味著紀念幣只在小部分愛好者以及銷售商圈內流動。有人已經說了,1000-2000萬的發行量,按道理來說,知道的人不會少,但現實生活中了解紀念幣的人并不多,要不是朋友送給本人幾枚紀念幣,本人至今也不會關注這一塊。
個人覺得,關于流通紀念幣的宣傳,恐怕不僅僅限于網絡,還要更多地借助于平面媒體才行。現在是收藏的好時期,民間有一股熱潮,關鍵在于如何引導,比如說現在報紙有收藏版面,可否開辟小專欄,每期就介紹一枚流通紀念幣,配上圖,詳盡地介紹其發行流通情況?世人知道得多了,相信進入這一收藏領域的人也會慢慢地多起來。感覺目前沒有多少人愿意做這些工作,投資者隊伍厚度起不來,市場也很難好轉。
關于精制幣,個人感覺有惡炒意味,值得警惕。事實上,前面也說了,現在要做的是培育市場,而不是殺雞取卵。比如說有人拿羊年精制幣側面的“J”字做文章,說什么正面“J”與反面“J”占比為20%與80%,意思是正面“J”更少,應該更貴,其實大家都知道,這只是造幣公司在壓制時隨機選擇的問題,拿這個說事有點兒挖空心思造題材之嫌了。精制幣概念本身還在發展中,需要大家想辦法擴大影響,如果只為眼前的小利,勢必會造成未來長時間的低迷,這樣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是屢見不鮮的。
個人考察了一下,廣州老林下了不少功夫在宣傳上面,只是面向網絡多一點,也曾試過跟紙媒打交道,但次數還是不多。流通紀念幣市場還是有發展空間的,精制幣市場也很有前途,但這個市場還需要不斷培育。希望老林多努力,也希望大家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