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是雙刃劍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在10月16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可以安然度過這次的金融風暴,金融危機對于中國而言是一個挑戰,同時也是一個機遇。
陸紅軍認為,機遇對于中國而言,一是借此機會調整產業結構,二是調整經濟增長模式,"中國政府和企業都應該主動出擊,等待可能意味著死亡。"
自2000年以來,中國保持了8%以上的高增長率,尤其是近3年,GDP增長率都在10%以上,然而在經濟高增長的背后卻是忽視環境、資源等宏觀成本,扭曲生產要素價格。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軍告訴記者,生產要素的長期扭曲,導致很多企業產能過剩,而這些產能得到釋放的辦法之一就是借著這輪金融危機淘汰部分劣質企業。中小企業集中度較高的浙江企業在這輪金融危機受到的創傷頗大,但是浙江省副省長陳敏爾卻認為,要利用當前這樣一個有利時機,淘汰那些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低水平的產品產業。
陸紅軍也指出,勞動密集型低端出口企業,應該適時進行技術創新,而對于那些由于原材料上漲導致成本上升的制造業則應該改進技術,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由于高耗能的產業多集中于第二產業,因此在這輪金融危機中,應該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服務業,從過度的工業化向服務業轉換,單一的增長引擎向雙引擎過渡,帶動內需增長,更重要的是經濟增長能夠擺脫依賴外部資源和貿易環境的局面。
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是金融危機留給中國最大的啟示。這一輪經濟周期中,中國的高增長多依賴于出口和投資,而作為"三駕馬車"之一的消費卻始終沒為中國經濟做出明顯貢獻。數據顯示,自2002年來,最終消費支出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逐年下滑,2007年該數據已由5年前的43.6%下降到39.4%。
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系主任華民認為,這次金融危機讓我們認識到,經濟增長對國外經濟的依賴程度越高,經濟的穩定性則越差,因此將經濟增長點由投資和出口轉向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是正確的,也是必要的。
面對來勢更加兇猛的美國金融海嘯,項懷誠,這個經歷過上世紀末東南亞金融風暴的前財政部部長這么說道:"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國家,對于這次金融風暴,我們做我們力所能及的工作,不落井下石,不幸災樂禍,不會置之度外。中國政府的這種態度,在上一次亞洲金融風暴時,就已經具體地表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