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城市雕塑,起始于十月革命勝利之初。1918年4月,列寧簽署了有

關發展紀念碑宣傳計劃的法令,并相繼建立起許多以人物肖像為主的紀念性雕塑。衛國戰爭結束后,反映衛國戰爭英雄和重大戰役題材的雕塑作品在蘇聯境內比比皆是。雕塑藝術還反映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雕塑藝術表現手法之一的淺浮雕,在前蘇聯流通紀念幣上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和體現。
前蘇聯從1965年始,至1991年解體前,共發行流通紀念幣64枚,其中面值1盧布有48枚,3盧布有3枚、5盧布有13枚,內容多為紀念十月革命、為國戰爭以及蘇聯各加盟共和國歷史文化名人的雕塑,只不過相當一部分是將大體量的圓雕,選取精華局部以淡浮雕的形式表現在流通硬幣或紀念硬幣上。浮雕的處理,體積壓縮得非常精細,在光線的作用下,變化徽妙而豐富,的確是精美的藝術品,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1
紀念幣“戰勝法西斯德國20周年”(圖1)采用的雕塑原型是“戰士一解放者”為蘇聯雕塑家烏切契奇的作品,青銅材料,連同基座總高為30.50米,作為主雕塑1949年建立于柏林蘇軍烈士陵園中。作品中一名蘇軍戰士左手懷抱一個德國兒童,右手緊握一柄利劍,雙腳踩踏著法西斯的徽標“卐”,目光堅毅地望著遠方,表現對德國法西斯的仇恨,緬懷為取得戰爭勝利而犧牲的戰友,使偉大的衛國

戰爭銘刻人民心中,載入史冊。此枚紀念幣為前蘇聯1965年4月為紀念戰勝法西斯2O周年而鑄造發行。
2
紀念幣“偉大衛國戰爭勝利30周年”( 1975年4月發行)(圖2),采用的雕塑原型是伏爾加格勒(原斯大林格勒)瑪瑪耶夫高地的衛國戰爭英雄紀念碑“祖國·母親”的主雕。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著名的戰役之一,扭轉了蘇德戰爭的局面,決定了德軍的必敗。瑪瑪耶夫高地正是當年進行激烈戰斗的地方。
作品刻劃一位身姿矯健的蘇聯婦女,右手執劍,左手直指柏林方向,表現了以正壓邪直至勝利的偉大氣勢。作品原型體量巨大,氣勢磅礴,高104米,由6O00噸水泥澆鑄而成,是當前世界上最高大的水泥雕塑。烏切契奇等八位雕塑家集體創作,蘇軍元帥崔可夫任軍事顧問。雕塑于1967年1O月15日竣工揭幕,勃列日涅夫到場發表演說,作品獲蘇聯1970年度列寧獎金。
3
前蘇聯是空間技術大國,空間技術同時也是冷戰時期美蘇軍備競賽的重要領域。反映這一題材的紀念幣有:“蘇聯社會主義革命6O周年”(1977年11月發行)、“

第22屆奧運會”(1980年發行)“加加林宇航飛行20周年”( 1981年4月發行)“捷列先科娃宇航20周年”( 1986年6月發行)“齊奧爾科夫斯基誕生 130周年”(1987年9月發行),共計5枚。
1964年,雕塑家法依德士·克拉吉耶夫斯基在莫斯科和平大街樹立了一座高100米的“蘇聯人民征服宇宙空間偉大勝利紀念碑”,由宇宙火箭和“航空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雕像兩部分組成,主體是宇宙火箭。火箭發射時帶起的拋物線以及火箭對地面的垂直線構成三角形,組成碑身,并用大小不一的鈦磨光片拼焊而成,猶如巨大的利劍,沖

向太空,氣勢宏偉。圖3和圖4紀念幣,以及1967年為紀念十月革命50周年而發行的一枚10戈比的流通硬幣,均采用的是這座雕塑的宇宙火箭部分。圖5紀念幣則采用的是齊奧爾科夫斯基雕像部分。
圖6紀念幣采用的雕塑原型是凱別爾1973年創作的“第一個宇宙飛船駕駛員”加加林的青銅雕像。凱別爾同時也是紀念幣“馬克思誕生165年”的原作者,1955年他還和穆拉義合作,在上海建有“蘇中友誼紀念碑”。
4
紀念幣“大衛·薩遜紀念幣”(1991年發行)(圖7)取材于柯察爾1960年所作的“亞美尼亞英雄大衛·薩遜紀念碑”。大衛·薩遜是亞美尼亞10世紀史詩中的一位英雄人物。史詩描寫了以大衛·薩遜為代表的亞美尼亞人民,為從阿拉伯侵占之下解放出來而進行的可歌可泣的斗爭。雕像中駿馬騰空而起,馬上的大衛怒目圓睜,雙手持劍,正欲從身后向前奮力揮出。雕像建立在亞美尼亞首府埃里溫市,是這個城市的主要標志。
綜觀前蘇聯流通紀念幣,儼然就是一部蘇聯政治、軍事和文化的歷史。研究紀念幣的過程就是了解前蘇聯和俄羅斯民族歷史的過程,盡管它是不連續的章節和片斷,但是它能以獨特的形式去表現歷史人物和事件,使人回味無窮。
(《收藏》 杜俊杰)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4-11-9 22:52:04編輯過][/color][/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