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郵網
1971年9月13日是中國當代史上驚心動魄的日子。現在很少有人說得出自己在那天做了些什么:上班、打撲克、與人吵嘴、搞“革命大批判”,還是有什么稍稍特別的活動。我卻能不同凡響:“1971年9月13日我到了韶山!”有郵戳為憑。這是一枚中國大陸千戳萬戳中獨一無二的風景郵政日戳。該戳呈八角形,上半部為“舊居放光芒”圖案,下半部為“毛主席舊居韶山”字樣,中間活動字釘顯示著年月日,郵迷往往把日記藏在郵里。
我記得那天韶山陰云滿天,細雨時落時停,寬廣的火車站廣場游人寥寥無幾。一部嶄新的公共汽車載著我與三五位游人駛向毛主席故居。烏黑的柏油馬路在綠油油的水田中伸延,紅色的語錄牌保持著相同的間距列陣路旁,有機玻璃的質地,中英文對照,顯得異常醒目,依稀維系著車上乘客那朝圣的感覺……參觀了毛主席的故居后又參觀了毛主席故居陳列館,簡陋與堂皇形成了對照。陳列館的出口處有一參觀紀念戳供游人加蓋紀念,如今很多人都以為方興未艾的紀念戳熱,是隨著80年代中期開始澎湃的集郵潮而形成的一道連綿至今的風景線。其實一種類似的紀念印戳在1966年下半年紅衛兵“大串聯”活動中曾興起并風行過好一陣子,“毛主席故居陳列館參觀”紀念戳便是余存的尾聲。
我在韶山的最后一個目標是韶山郵電所,我早就知道那里有一枚與眾不同的郵政日戳。所內有一男一女兩人辦公。女的正埋頭計算著什么,男的則呆坐在營業臺前直視著我這唯一的顧客。我興沖沖地對他說請把郵戳往我的筆記本蓋一戳留念留念,沒想到他說不行,郵戳按規定只能蓋在郵票上,于是我馬上買了一枚最便宜的紀念郵票——面值4分的“紀念中國共產黨50周年”之“‘一大’會址”,然后工整地貼在筆記本的扉頁上,哪知那人又說不行,郵票怎么能貼在筆記本上呢?!我氣乎乎地一點辦法也沒有。當時我真是愚不可及,唯一的心眼就是往筆記本上蓋個戳紀念紀念,卻絲毫不懂為自己寄哪怕是一張封或片。尤其令我多年之后扼腕嘆息的是,那位男營業員的售票夾上全是紀念郵票,其中還有那枚“紀105”的“婁山關大捷”,我卻傻乎乎地巋然不動,因為這些郵票的舊票我都有了。這就是我——一個19歲的郵迷對郵票的全部認知:對實寄封片的集藏意義一無所知;對紀念郵票新票的感覺則麻木不仁,冰冷如霜。為了不虛此行,我突然“郵膽包天”:當那位男營業員轉身與他的女同事說些什么的時刻,靦腆的我不知怎么有如此勇氣,突然閃電般地把手伸進柜臺上,抓出那枚郵戳,一氣對著郵票的四角,“咚咚咚咚”狠狠連蓋四戳,待那位同志聞聲轉身,驚愕地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時,我已大功告成,并迅速將戳物歸原位!他無可奈何瞪了我一眼,我為自己的不得以而為之流露出歉意的表示。這是我平生第一次觸摸郵戳,抓到手心的不僅僅是當時中國一枚傲岸紅海洋的圣地之戳,而且抓住了自己漫漫集郵人生中一次稍現即失的良機!謝天謝天,我在狂奔亂跳的心律中搶蓋出來的戳跡基本清晰。如今每每舊戳新賞,那四枚方形尤物便圖文并茂異口同聲地嚷嚷著那一天我之所在——“1971年9月13日我在紅太陽升起的地方!”
我清楚地記得走出韶山郵電所的時刻:眼前高懸著大自然奇異而壯麗的景觀已完全將我震懾:原本陰沉沉的云天正在崩裂,陽光奇跡般穿射出烏云的壁隙,在云墨團塊的幕襯之中,太陽浮顯出一柱柱金色的光束顫動著、翻滾著,進而凝固成一幅色彩對比強烈的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