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出版的《中國郵政報》,刊登了《2006年4至6月紀特郵票發行量》,發布了2006年第二季度發行的9套紀特郵票發行數量,姍姍來遲的第二季度郵票發行量終于浮出水面。令人驚訝的是,此前一周就有人在網上貼出了2006年第二季度紀特郵票發行量,數字所差無幾,個別數字或許是打字所誤。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郵政局網站,公告才發布到[2007」第14號《關于發行〈孔融讓梨〉特種郵票的通知》,2006年第二季度紀特郵票發行量公告尚未見蹤影。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本該國家郵政局率先公告,然后再報刊,最后個人知曉的程序,被徹底顛倒過來了。國家郵政局擁有信息快捷的網站,握有發布公告的權力,不知為何至今還不公告?《中國郵政報》是國家郵政局主管主辦的全國郵政通信行業惟一的綜合性經濟類報紙,照理它屬于紙質媒體,速度上是無法與網站相抗衡的,但它現在早于網站發布了信息,不過此次它公告的發行量也未標明國家郵政局第xx號公告。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集郵者做為郵票信息的接受者,卻是第一時間知曉了郵票發行量。不過改革開放的年代什么事情都有發生的可能,今年賀年有獎明信片中獎號碼就提前泄密了。
隨著第二季度發行量的出現,2006年上半年紀特郵票發行量給人以全新的感覺。2006年上半年除生肖郵票外共發行了14套紀特郵票,平均發行量約為816萬套,比2005年同期減少了543萬套,發行量減少的數目還是比較驚人的。但小型張與套票的比例卻在接近,這是十分令人擔憂的。2005年上半年小型張與套票比例尚在1:1.1間,到2006年上半年已經接近1:1,且發行量公告中已經把小型張包括在套票的概念之中了,《云崗石窟》郵票的套票量即為小型張的發行量。小型張是面向集郵者發行的,原來的特性是面值高、印量少,如今將它視為套票的一員,等同于郵票的發行量,如此一來,小型張走向沒落的速度會更快。
還有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是,小版張也呈放量的趨勢。2003年共發行小版張26套,發行量最低者僅40萬版,最高者僅有1套為100萬版,40至60萬版多達15套。2004年小版張就稍有增量,全年發行的12套小版張,發行量70至95萬版的就有10套,60萬版的1套,180萬版的1套。2006年訂戶可得小版張四枚,一季度就占了3枚,生肖小版近300萬版,《民間燈彩》小版張100萬版,連《犬》不干膠小版張都高達150萬版。小版張為什么成為集郵者追逐的對象,其重要原因也在于它是量少品種,如令一再放量,這樣下去難免步小型張的后塵。
紀特郵票的發行量為什么牽動著廣大郵人的心?因為它符合市場經濟物以稀為貴的法則,是集郵者收藏和投資的重要依據。現今新郵發行政策向市場需求轉移,即銷售結束后多余的銷毀。但是如今公告的發行量并不完全是集郵者需求之后的發行量,它還包含開發新郵附加值的數量,庫存的數量等等。簡而言之,現在銷毀的僅僅是零售部分未銷完的新郵。于是一個有關發行量的嚴肅話題就擺在我們面前,即新郵發行量的透明度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這有同于消費者一樣,明明白白地消費這是每一個集郵者應有的權力。新郵預訂數量、新郵銷售數量、用于開發新郵附加值、庫存的數量等都應該明明白白地告訴每個集郵者,讓每一個集郵者根據確切的發行量,決定自己購買的數量。
大江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