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秋季以來,市場行情并沒有像人們預期的那樣,似秋葉一般燦爛,如秋實一般沉甸甸,反而有一種一場秋雨一場寒的無奈。即使在黃金周,也延續了多年的狀況。市場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綜觀市場之格局,有兩大因素阻礙著市場前行。
一是新郵頻發,令市場難以招架。今年第三季度,郵政部門發行的郵資票品品種和數量之多無不令人眼花繚亂,望而生畏。它們是紀特郵票9套:“香港回歸十周年”(7月1日)、“楊尚昆誕生一百周年”(7月5日)、“南麂列島”(7月10日)、“全國集郵聯六大”(7月28日)、“建軍八十周年”(8月1日)、“運動項目(二)”(8月8日)、“騰沖地熱火山”(8月8日)、“金湖”(9月2日)、“2007女足世界杯”(9月10日),還有內地與香港聯合發行的“香港回歸十周年”小全張(7月1日)和專供會員的“全國集郵聯六大”雙連張(7月28日)。個性化服務專用郵票1套:“八一軍徽”(7月15日)。紀特郵資封片8套:TP32“五大連池”(7月25日),JP143“楊凌農業”(7月27日)、JP141“歐陽修”(8月6日)、JF88“郵政博物館”(8月22日)、JP142“水上運動”(8月28日)、JP144“東北亞投資”(9月2日)、JP145“新領軍者年會”(9月6日)、TP33“迪慶風情”(9月13日)以及十幾套普通郵資封片,如此密集型、轟炸式的郵資票品發行,不僅讓人應接不暇,措手不及,也令市場難以招架,消化不良。新郵過多過頻地發行,不僅干擾了市場的正常秩序,也使原本有些起色的市場雪上加霜,加上資金上的捉襟見肘,市場行情想上行都難。
二是新郵熱炒,令市場深受其害。我國的郵市歷來都是以炒新為主,而炒新是把雙刃劍,雖然短時間內能吸引眼球,聚集人氣,但對郵市的長期發展是弊大于利的。今年郵市的炒新一如既往,從“恭賀新禧”小全張到“文房四寶”、“綿竹年畫”絹質小版張;從“香港回歸十周年”小全張到“全國集郵聯六大”雙連張,再到“福娃”小片等無一幸免,都成為了被炒作的對象,而這些品種幾乎都屬于非普通或非賣郵品,一般新郵預訂者是無法購買和擁有的,它們似乎是專門為市場炒作而發行的,在集郵柜臺一些品種至今未與集郵者見面,卻在市場上大量涌現,并被炒得熱火朝天。這種擊鼓傳花式制造的虛假繁榮,對市場的殺傷力更大,也是不會長久的,其沉痛教訓已多次得到了實踐的應驗。此次“福娃”小片在市場上的高臺跳水,大喜大悲就是最好的明證。當大多數集郵者還未一睹“福娃”小片芳容時,該片在朦朧信息的包圍中已一往直前,高高地站在了130元上方。誰知40多天后,該片再一次叫人大跌眼鏡,其價位迅速回落到了售價10.8元附近。天上地下,無疑給短線投資者上了一堂生動的風險教育課,不按常規公布發行量是普通郵資片歷來存在著的最主要的不確定因素和風險,那些在高位購買者恐怕連后悔都來不及。如此炒作,不僅傷害了投資者,也傷害了市場本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風險太大,誰敢再入市?如今的市場就是炒新的市場,普通集郵者很少參與,沒有廣大集郵者做基礎,僅靠炒作投機者自彈自唱,要使市場保持穩定前行的態勢恐怕也難。
來源:中國集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