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郵者的智慧與規則的缺陷 |
發布日期:2004-2-4 10:47: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作者:曹風增
經過各國極限集郵者幾十年來的不懈努力,現在存世的各種極限明信片可以用“浩如片海”來形容了。在這些極限明信片中,大量的是符合FIP規則要求的極限片,但也有許許多多不符合規則要求的極限片存在。它們或者在明信片的規格上大于或小于《萬國郵政公約》對明信片規格的要求,甚至根本不是矩形;或者是貼了兩枚甚至更多的郵票;或者是郵票面積過大;或者是蓋銷了兩個郵戳;或者是片、票、戳三者的組合并不是很完美等等。這些不符合規則要求的極限明信片是不是極限片?如何看待和評價它們?現在談談筆者的看法。
首先,評價極限明信片的標準是“定義”,而不是“規則”。只要制作的極限明信片符合“將有效郵票貼在畫面與郵票圖案相似的明信片上,并蓋銷與郵票圖案有關地點的郵戳”(《中國集郵大辭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版)的定義,就都是極限明信片。只是這些符合定義要求的極限明信片,有的符合FIP規則要求,可以當作素材用于競賽級集郵展覽;有的不符合FIP規則要求,不能用于競賽級展覽而已。符合FIP規則要求的極限明信片,是全部極限明信片的部分或者大部分,但不是極限明信片的全部。無論是從極限明信片的歷史、現狀看,還是從極限明信片的發展趨勢上看,都必須正視不符合FIP規則要求而符合定義要求的極限明信片的存在,并正確評價它們。否認這些極限明信片的存在,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
其次,明信片的多規格出版狀況必然產生多種規格的極限片。從明信片誕生之日起,其規格和形狀就一直在變化之中。世界上最早的明信片并沒有規范,因為那時萬國郵政聯盟還沒有成立。《萬國郵政公約》關于明信片規格的標準要求,只是一般的規范性要求,各國郵政機構并不都在執行和嚴格遵守。如美國郵政就發行過82x140毫米的郵資明信片;我國近年來大量的165x102毫米和185x102毫米的郵資明信片、美術明信片也不符合其規定。歐洲出現的圓形美術明信片,加拿大的地圖形明信片,甚至鞋底狀明信片、葉子狀明信片,不僅改變了明信片的矩形慣例,而且規格也完全無法用其標準衡量。國外的集郵者已認可了這種狀況,并制作出了世界首枚圓形極限明信片。他們認為這種圓形極限明信片符合FIP規則。香港的陳國富先生曾用各種規格、各種材質的極限明信片組集展示,其中不乏非矩形的極限明信片,讓人嘆為觀止,大開眼界。
再次,極限集郵也和其它集郵活動一樣,是一種多層次、多需求的文化活動。多層面的不同需求必然產生多種偏好。能夠參加高規格、高層次競賽級郵展的極限集郵者畢竟只是少數。多數的極限集郵者更多的是欣賞,是自娛,或是收集資料。處處、事事、片片都用FIP規則衡量是不妥當的,也是不利于極限集郵的發展的。如果人人都遵守FIP規則規定,不越“雷池”一步,又怎么會有極限集郵的發展呢?況且FIP規則針對的只是展覽時展出的展品素材,它無法包容不參加展覽的各種極限明信片,無法限制極限集郵者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
最后,任何規則,包括FIP規則,其本身就是在不斷更新和不斷發展的。一方面,規則總是在總結前人的經驗和現狀的基礎上,形成新的認識并演變成新的規則。從這個意義上說,FIP規則對參展者而言是不可違背的“法典”,不能將學術上的百家爭鳴、制片上的百花齊放,等同于參展上的隨心所欲。另一方面,新情況的不斷出現、新技術的不斷運用、新材料的不斷涌現,既要求極限集郵者不斷更新觀念,也要求FIP規則在認識和實踐中不斷深化。極限集郵的評審規則本身的演進過程,既反映了極限明信片的發展過程,也反映了極限集郵者對極限集郵及極限明信片的認識過程。FIP規則巳深入人心,該收集什么,不該收集什么,應由收集者本人決定。同時,FIP規則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可能一成不變。跟在FIP規則后面亦步亦趨,就不能創造性地大步前進。只有保護極限集郵者的創造精神,才能保護極限集郵的未來。世界上沒有規則是不可想象的。大到國法,小到家規,都是帶有強制性的規則。集郵展覽也是如此。要使展覽有序,要使展品取勝,必須遵從規則,這樣對參展者才是平等的,其結果才可能是公平、公正的。從這個意義上說,FIP規則必須是穩定的和明確的。可是,許多集郵者包括極限集郵者并未意識到,FIP規則的優點也恰恰是它的缺點。由于它具有穩定性,不能朝令夕改,所以遇到特殊情況便無法隨機調整;由于它具有明確性,不能模棱兩可,所以遇到未曾遇見的情況,便難以靈活處置。而集郵者的智慧則不同,他可以隨機應變,靈活決斷。集郵者應遵從FIP規則但不拘泥于FIP規則,尊重專家但不盲從。這正是筆者撰此短文的主旨。
思想解放、觀念更新可不是一件畢其功于一役的輕松事。從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許多不符合規則的郵集到今天的各種“開放類”郵集、“社會類”郵集的不同境遇,我們是否可以悟出點道理?
來源:集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