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融券啟動試點的消息并未能對券商股形成實質性利好,隨著券商股的連續下跌,對于融資融券的炒作歸于平靜。
融資融券題材的“見光死”是必然的事情,目前融資融券不會給券商帶來多少利潤,業績得不到根本的提升。
可能給券商帶來顯著收益的主要是融資業務,不過這并不能成為刺激證券業景氣逆轉的關鍵因素。一方面,券商的凈資本有多少可以轉化為可以賺取融資收入和經紀收入的資本尚難確定,另一方面資本市場的走熊也導致很少有投資者敢于使用杠桿投資。
市場公認的有望進入首批融資融券試點的20家創新類券商2008半年報凈資產規模2133億元,申銀萬國預期按40%比例計算融資規模只在800億左右。而來自券商內部的說法是,保守券商的融資規模可能只有凈資產的10%。
融資規模有限
融資融券的實質是保證金制度以及賣空個股,券商可以從融資業務中賺取利息收入和傭金收入,但融券的實質是券商和客戶對賭一只股票的漲跌,對于券商利益存在雙向影響的可能。因此,分析融資融券對于券商的影響主要還是看融資業務。
聯合證券一負責人告訴理財周報記者,目前融資融券對券商的影響主要是對經紀業務有影響,獲得新業務資格的券商可以吸引優質大客戶,增加經紀業務的收入,但對券商的利潤沒有多大的促進作用,“主要是資金規模有限。”
由于試點還沒有具體的細則,用于融資的自用資金比例難以確定,但一般來看券商可用于融資的自有資金受制于凈資本的約束。據他預測,證監會將會制定一個統一的風險控制管理辦法,按照各個券商資產管理配置,計提一個資產。如果券商的資產配置高風險、流動性高,那么計提的資本就會多一些;如果說券商的資產配置比較謹慎,風險低,那么計提的資本就會少一些。
另一家今年獲得上市資格的券商投行負責人認為,在考慮不對自營業務開展有影響的情況下,再激進的券商,他們的融資融券的規模也不會超過50%,保守的券商也可能只有10%左右。以中信證券(600030.SH)為例,2008年中期其凈資本約423億元,如按50%測算,可用于融資的自有資金大約210多億,融資規模和對券商的盈利影響都比較有限。
自有資金規模和券商的收入有密切的聯系,由于今年熊市自營業務虧損,經紀業務收入下降,導致自營資金嚴重縮水。私募經理吳國平認為,券商進行融資融券的自有資金規模不是很樂觀。可能像中信證券、海通證券(600837.SH)等優質券商不會面臨資金壓力,但是對于其他券商來說,究竟可以拿出多少資金進行融資融券還是一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