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不應該是部分大小非暴利的舞臺。"一家大型券商資產管理部總經理表示,大小非5000點賣股票,2000多點仍在賣,只有解決了大小非問題,金融資本才有往上做的動力,市場才會有行情。
日前市場有消息稱,證監會正在進一步完善專門針對"大小非"的大宗交易機制,最實質的手段就是引入二次發售機制和開發可交換債券在"大小非"減持中的作用。監管層人士也證實,相關的細則雖然還在制定中,但已基本完備,正在等待出臺時機。
所謂可交換債券,是指上市公司股東將其持有的股票抵押給托管機構(或登記結算公司)之后發行的公司債券,該債券的持有人在將來的某個時期內,能夠按照約定的條件以持有的公司債券交換獲取大股東發債時抵押的上市公司股權。
聯合證券金融工程研究團隊楊戈表示,在歐洲國家,大股東減持公司股票多用可交換債券這種方式,避免有關股票因大量拋售而股價受到太大的沖擊,這是一種非常適用于大小非減持的方式。不過,也有分析人士對這一政策表示了擔憂。國海證券首席分析師鐘精騰表示,現在的不少政策,僅僅是增多交易環節,不過是迫使大小非去尋找一個利益分沾的中介機構,并不會影響其落袋為安的操作取向,而且很多大小非股東在心態上已如驚弓之鳥,非常擔心未來的政策變化再次影響股份出售。
再融資門檻提高 新政直指上市公司分紅率
"證監會的這個新規無疑是個利好,A股市場不少上市公司就像’鐵公雞’,對股民分紅一毛不拔,圈起錢來最來勁。"老股民陳康民說。"股市已經跌了這么多了,今年要靠股價上升賺錢太難了,給股民分點紅,雖然有點杯水車薪,也算是個安慰吧。"
資料顯示,近幾年來,隨著股市的回暖和股市的擴容,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的家數和規模都在穩步上升。2005~2007年,實施現金分紅的上市公司分別達621家、698家、779家,占所有上市公司總數的比例分別為45%、48%、50%,分紅總額分別為729億元、1163億元、2757億元。去年2757億元的派現總額,占了全年凈利潤9483億元的29%。
從已經披露中報的上市公司來看,截至上周六,1128家上市公司未分配利潤合計達4164億元。由于不少"超級"上市公司還沒有公布半年報,因而實際未分配的利潤還要高得多。
不過,與國際成熟市場相比,我國上市公司分紅比率依然存在明顯差距。從分紅占上市公司凈利潤的比例看,不少美國上市公司稅后利潤的50%到70%用于支付紅利,分紅政策往往被當作判斷上市公司是否具有投資價值的重要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