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臨幣——架起海峽兩岸錢幣文化交流之橋(上) |
摘要:常州地區臨時流通幣(全文簡稱“常臨幣”),因其材質多樣,加工工藝表現不一,構思奇巧,鄉土文化氣息濃厚,圖文并茂,為三千年悠久的中華錢幣實物史中僅見,20世紀80年代后期,引起國內外錢幣收藏家和各個博物館的重視并積極收藏。目前已知的有上海博物館、常州博物館、武進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等均有入藏,臺灣、新加坡、日本等錢幣收藏家也屢屢來滬寧線各地錢幣收藏市場搜求。今就以常臨幣為媒,介紹海峽兩地泉友,互通收藏信息,加強研討交流,把常臨幣以更新姿態向世界錢幣收藏家展現。 關鍵詞:常臨幣 新背景 品種版式 交流 一、常臨幣的名稱由來 常臨幣進入收藏家視野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有些下鄉收購其它物品的人員,同時發現有圖案卻又不同于中國銅元的銅板,有的上面刻有臨時流通、地名、面值,也就按銅元價值,叁錢不值貳錢順帶收上來。1985年常州市成立錢幣協會,錢幣愛好者在一起討論時,稱為“代價幣”、“武進代價幣”、“武進代價券”、“臨時流通幣”等諸多名稱,隨著品種發現增多,地名也逐漸擴大,常州錢幣收藏界召開臨時流通幣的第四屆、第五屆專題研討會,確立因發行年代及發行地區等原因,參考清代常州府治八邑名都觀念,轄武進、陽湖、金匱、江陰、無錫、宜興、荊溪、靖江,從圓形幣、紙幣反映出的文字記錄,基本統一名稱為常州地區臨時流通幣。 二、常臨幣的產生背景 從常臨幣上文字記載發行時間可以確定在1938年下半年間。在這段時間里常州地區已全面被日本侵略者占領(1937年11月滬寧沿線),國民黨政府已內遷重慶,當時,南京造幣廠、上海造幣廠制造紙幣和銅質輔幣已無法保證供應日占區市場,而普通市民日常生活購買力概以1935年幣制改革后的法幣為主,角分幣無法補給市場,無法找零造成經濟壅滯,市面經濟結算往來仍以國民黨政府法幣計算,日本軍用券在大額經濟往來被強迫使用外,一般交易是商家拒用,在這種情況下商家民眾遭受更大的經濟生活困苦。在其它地區大都有地方政府和商會發行流通券應急市場之需,而常州地區大面積推廣使用時間暫定于1939年8月前后,發行者有個人商鋪、店家,也有以鎮商會形式統一發行的,流通券、購物券、代價券形式,實際上也緩解了市場經營和市民購買找零的困難,使市場經營得以延續,對市民日常生活起到過積極的影響。 在紙幣與圓形幣上的文字說明,都有“臨時流通”或“因銅元缺乏暫代流通以補銅元缺乏”等明確說明,規避日占區統治者的查處。常臨幣的發行,大都是以個人商店鋪自行印發,店家憑自己信用擔保,故稱謂信用貨幣,不同于私鑄幣。 三、面值與發行時間問題 從常臨幣紙幣上大量文字信息可知道,紙幣發行的時間大部分在1939年和1940年之間,所以面值都較低,有壹分、貳分、伍分多見。也有一個有趣現象,塘橋鎮代幣券、面值叁拾文“積成三千,兌換壹元”,說明在法幣流通年代,清末民初當十銅元也是可以參與流通,它們的比價已是300枚十文銅元兌換法幣壹元了。新橋鎮商用代幣券,壹分與拾枚,兩張紙幣大小、圖案、色彩、發行時間相同,在當時又如何作價?請同好指教。較少面值的貳分伍厘,貳已使用簡化字,簡化字不過就是民間約定俗成的寫法,壹分紙幣也僅見西石橋聯合政府流通券,更鮮見武進商業公司通貨銅元券銅元壹拾枚,在已取消銀元流通的情況下仍印有“積成百枚兌洋壹圓”的字樣,在其背面印有政府幣值完備,即當自行十足兌現或通貨計算。告知我們當時常州地區,所謂政府無暇顧及金融管理。隨著汪偽儲備銀行發行儲備券,并主動不斷貶值,常臨幣因跟不上貶值步伐及政府高壓態勢,由于貶值,角分已失去找零意義,常臨幣一部分由發行者自行收兌。在圓形幣及籌形幣中面值較高,如伍角至伍圓的,一是可能發行時間較晚,在1940年下半年之后,與汪儲券同步,另一種有可能與使用行業有關,作為一種價值籌碼之用。真正結束使用應在1942年前后時段。 四、材質、品種、版式、加工工藝、圖案設計屬全國僅見 常臨幣從現在已收集到的品種可見,材質有紫銅、黃銅、鋁(精鋼、鋼種)、塑料、賽璐璐(電膠木)、竹、骨、紙,短暫的三、四年間,出現如此多的材質,大概在世界錢幣史上也為僅見。 常臨幣的品種有圓形、籌形、紙幣,相同品種仍分有大小不同尺寸。 加工工藝手段多樣,僅打制就有加熱打制、冷打制、手工刻制、機械鑄造之分;鍍鉻、琺瑯制作;籌形幣中見有常州獨特的篦箕文化上的骨加工工藝——骨籌。 圖案設計,在紙幣圖案上大都選用交通銀行、中央銀行的主圖,在圓形幣、籌形幣上鄉土文化圖案更豐富,隱喻幣:地名用圖案表示,像著名的龍虎塘幣,就用一龍一虎一塘字來表示;遙觀用兩只鶴上下扭頭相望;連升三級圖案,一只花瓶內插有三支戟;祈盼類:財神、聚寶盆,地名以橋命名,幣面上印制有橋形圖,雙龍、雙鳳等眾多鄉土民族文化圖案。尤其在焦溪地區,日本侵略者實行三光政策最嚴重的地區,也是生產經營生活恢復最差的地方,干脆在舊銅元上打有兩個、三個、四個戳記,俗稱打戳幣。 五、圖譜著錄 常臨幣見諸書籍如上海博物館館藏錢幣,中國銅元,2000年出版的《常州錢幣研究》,2005年出版的《常州地區臨時流通幣》,2010年出版的《常州錢幣收藏研究》,在《中國錢幣》、《江蘇錢幣》、《西部金融》、《無錫錢幣》等期刊也均有散見。 六、海峽兩岸常臨幣文化交流現狀 臺灣收藏大家輩出,收藏文化不僅有傳統收藏的影響,更有跟上世界對收藏理念的更新。他們對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熱愛,對搶救保護歷史文物的迫切心情。改革開放給臺灣收藏家打開了一個窗口,他們利用在大陸工作、訪問、游覽的各種機會,收集、收藏、研究,和大陸同行進行切磋交流。由于政治原因,大陸新生代的收藏出現的浮躁現象,臺灣同行給予很好的指導和幫助。臺灣在收藏界不僅有良好的收藏意識,更熱衷于創作研究寫作來提高對事物的認識。我手中就有正理鈔幣社編印的《中國近代貨幣 1948-1990人民幣系列》、《第二版人民幣 53年拾圓券冠號全集》,從中可以看到他們科學編排的嚴謹態度。臺灣錢幣收藏大家王壽宣先生曾在常州開辦公司,經常和常州泉界聯絡,他手中就有常臨幣40-50品;周鼎先生持有常臨幣50-60品;劉偉達先生持有常臨幣40-50品;何代水先生持有常臨幣110多個版別,還有較多復品;朱復圭先生在上海開辦公司,收藏以中國銅元為主。 他們不僅和常州錢幣收藏愛好者長期通過網絡和短信聯絡,有時來常或邀常州泉友去滬交流切磋。此次何代水先生就將編著《常州錢幣收藏研究》中常臨幣缺失的兩枚劍雲伍角和潞城鎮通用伍角的圖片發給我們。將來隨著了解和交流的深入,可能還會有更多發現。還有北塘橋常臨幣,幣面圖一座石橋、一人牽一牛過橋幣,三井常臨幣,幣面圖一口井、三條龍,此幣據說已流入美國。此幣還符合一個傳說,常州為龍脈所在,齊梁曾出二朝15位皇帝,為保當朝皇帝,在龍頸處挖三口井,以斷龍氣。故此地名為三井頭至今。這些都給常臨幣出生地常州造成永久的傷痛。在此希望海峽兩岸常臨幣愛好者共同努力,爭取能有攝影圖片留下。常臨幣要走向世界,就需要海峽兩岸收藏家向世界宣傳,介紹給世界錢幣收藏家,讓世界了解常臨幣的歷史。常州是常臨幣產生和扎根的土地,也是常臨幣收藏愛好者的信仰之地。 ![]() ![]() 結束語 常州是常臨幣產生的地方,通過常臨幣與臺灣聯絡,相互學習,希望更多人參與進來,我們有共同的愛好,因相識而感動,因相知而愉悅。美麗的常臨幣,讓我們從現在開始,新的一段神奇創新之旅開始啟程。常臨幣作為中國悠久錢幣文化中的奇葩,被同宗同源同根又有著共同愛好的兩岸收藏愛好者共同來愛護,研討交流,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的精品更是世界的精品。讓我們共同努力,把常臨幣介紹給世界錢幣收藏愛好者、研究者,共同描繪常臨幣被世界所熱愛的明天。 這次海峽兩岸錢幣文化交流會議雖然已經結束,短暫相聚的歡樂,卻建立了永久的聯系橋梁,正所謂聚散有時,此情永駐。 希望在兩岸常臨幣愛好者的努力下,在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把常臨幣更全面地展示給世界錢幣愛好者,把常臨幣更新更為深入的研究成果,展現給常臨幣愛好者,共同見證常州人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熱情。讓我們攜起手來與國外博物館爭奪保護、收藏的時間和速度。 注:中吳要輔八邑名都的由來。雍正四年(1726年)將常州所轄之縣進行了拆分,武進拆為武進和陽湖兩縣,無錫拆為無錫和金匱兩縣,宜興拆為宜興和荊溪兩縣,江陰和靖江兩縣未變。常州自此因轄八縣而稱為八邑名都。宋代詩人陸游稱贊常州“儒風蔚然,為東南冠”。清代思想家龔自珍贊譽常州“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常州始有文字記載于公元前547年,吳王馀祭元年,吳王受季札讓,封季札于延陵(今常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