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說歷史人物金銀幣之李春 |
發布日期:13-02-04 10:02:5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靈犀一葉 |
洨河有幸立石橋,千年不朽仍堅牢。
隋人德才無可比,如此工匠世之驕。 近年來中國許多地方的大橋頻發垮塌事故,可悲的是,這些事故無一例外都歸咎于天災,而不提工程質量,令人疑惑和憤慨,我不禁作詩痛斥:“大橋崩塌罪難逃,貪腐慌亂似火燒。良心若在千年久,愧對先人造石橋。”這里所說的先人和石橋指的是隋朝工匠李春和他建造的趙州橋。趙州橋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跨度最長的古代石拱橋,經歷了地震戰爭的考驗,飽受了風霜雨雪的侵蝕,承載了人畜車輛的重壓,至今1400余年仍巍然屹立,而現代這些鋼筋混凝土的大橋,卻華而不實,頻頻坍塌,任何與塌橋有關的人都應感到羞愧。李春和他建造的趙州橋,代表的不僅是中國人的智慧,更是中國人的良心,只有真心為民的人,人民才會永遠記住他,并用各種方式加以紀念。1987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中國杰出歷史人物金銀紀念幣(第4組)將李春的形象鑄刻在了銀幣上,與著名詩人李白、杜甫,杰出首領松贊干布并列在一起,上演了一幕精彩的“隋唐風云”。
幣面上,雄偉壯觀的趙州橋橫跨在洨河之上,如“初月出云,長虹飲澗。”它敝肩圓弧,堅固;雕欄孔洞,精致;實用和審美兼而有之,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一大創造,在中外橋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兩岸茂盛的草木和土石的設計,讓趙州橋與銀幣邊緣渾然一體,而且把整個幣面巧妙的分成上下兩部分,光潔的幣面于是有了兩種意境:下半部分是河水,清澈平靜;上半部分是天空,明亮開闊。欣賞銀幣,品味著圖案上的意境之美,別有一番情趣。
李春是隋朝的一個普通工匠,歷史文獻中很少有對他的記載,畫像就更不可能存在,沒有參照,但為什么人們仍然對銀幣上的李春形象非常認可呢?我認為銀幣上的李春,集合了漢族男性勞動者的外形特點:尖窄臉、中等鼻梁、眉目端正、耳闊唇厚、健壯結實,再加上面部無須,是個年輕人裝扮,更符合人們心目中的青年才俊形象。
李春正站在河邊,右腳蹬在石頭上,手拿設計圖紙,審視著趙州橋,他的眼中只有工程質量,沒有私心私利。他對自己的設計構思十分滿意,對技術施工充滿信心。為了完成人民的重托,李春身先士卒,率領工匠們奮戰在造橋一線上,把自己的心血和智慧毫無保留地貢獻出來。地上散亂的斧鑿和木工尺,是李春形影不離的朋友,稍顯粗陋和笨拙,然而正是這種最原始、最簡單的粗陋和笨拙,創造了一個令世界震驚的壯舉。橋的好壞,不在于工具的先進與否,而在于使用工具的人,是否有良心,只有憑良心建成的橋,才能經得起時間和民意的檢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