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7月24日晚筆者第一眼見到這個“票樣”冊子時,心情非常激動,這是因為眼前的這個冊子早在十幾年前就曾瞬間過眼。1992年12月,筆者由南京市公安局調入南京地方非銀行金融機構南京市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工作,由于我們單位的馬路對面就是原人行江蘇省分行,加之省行貨幣發行處的一位領導是我原先所在武警部隊的首長。這樣一來,一直到撤銷省、市級分行成立大區行前,原省分行和江蘇錢幣學會幾乎成了我的“第二工作單位”,沒事就去學習和了解錢幣方面的各種資訊。1994年11月的一天,我到貨幣發行處一位朋友處玩。在他的辦公室,他拉開辦公桌的一個抽屜讓我看,里面放著約二十幾個被他稱之裝著樣幣的盒子和冊子。我看到了建行、新疆、女足、植樹節、憲法、宋慶齡、亞運會、三花新版硬幣等等樣幣,其中看到了一個印著“票樣”的藍色長方形小冊子,他說這里面也是樣幣,但給我的直觀感覺有點像計劃經濟時代的一些票證存根聯,他對我說:“只能給你看一下子”。
第一次面對著這么多的、神秘而稀罕的樣幣,雖然他給我觀看的時間還不到1分鐘,卻極大地激發了我對樣幣的好奇心,以致后來把我引向了探究樣幣的漫漫長途。不過,我也喜歡挑戰難題,雖然艱苦但很充實。
當錢幣市場和網上出現樣幣交易的現象后,大概是六、七年前,我特意找到他咨詢這個問題。他說 “樣幣都有登記的、是要列入移交的,管得很嚴,我們省行沒有流失的,一些管的松的單位就有遺失樣幣的情況”。其實,人行在樣幣管理上一直是非常嚴格的,這一點筆者體會非常深刻,因為從學習人行樣幣有關規章制度中就可以知道。今天我想想,真的是中國太大了、地域太廣了、人行分支機構太多了、商業銀行等單位在管理上的漏洞太多了、如今利益驅使力太強了,再嚴密的屏障都是有縫隙的。
盡管我曾經瞬間目睹過,但人行朋友當時畢竟沒給我看冊子里面是什么樣的幣。在輿論普遍認為沒有建國35年樣幣的氛圍中,要認定它就是建國35年樣幣,空口無憑是不行的。筆者深知,首要的問題是一定要弄清楚人行到底有沒有制作過建國35年樣幣。通過不懈的探尋,終于獲得了最權威的人行證據材料。
三、人行專文,道出了首套流通紀念幣樣幣和首套流通硬幣樣幣
1999年至2007年,筆者陸續收集到了一批與人民幣樣幣有關的文獻資料,其中有1996年1月8日人行下發的銀發【1996】10號《關于清理人民幣票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