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步入后量化寬松的金融震蕩期 |
2013年對全球經濟、金融而言真是一個關鍵的時間節點。在全球仍處于貨幣寬松的大背景下,美國很可能將成為第一個收緊貨幣的主要國家。這將推動全球真實利率大幅走高,預示著全球低利率環境將告終,在新興經濟體普遍增長乏力、結構性矛盾突出的境況下,系統性風險不可不防。 美國量化寬松政策退出的尾部風險正逐步顯現。本周一,20種主要新興市場貨幣全線下跌,其中印度盧比兌美元下跌2.4%至63.2:1,創歷史新低,而印尼盾也跌至四年以來最低水平,亞洲以及新興市場匯市、股市全線下跌,新興市場債券收益率大幅走高,金融市場再次陷入了集體性恐慌。而市場的恐慌最主要的觸發點,來自于本周外匯市場關注的焦點——等待美聯儲最近一次決策會談紀要的出爐。 現在看來,2013年對全球經濟、金融而言真是一個關鍵的時間節點。在全球仍處于貨幣寬松的大背景下,美國很可能將成為第一個收緊貨幣的主要國家。盡管本周會議未必馬上啟動退出計劃,盡管對美聯儲量化寬松政策到底是不是該退出、該何時推出,美國各方至今仍在爭議,甚至美聯儲內部意見也相左,不過,從本質上看,美國量化寬松政策已完成歷史使命,提前退場已成必然。據湯森路透和彭博社的調查,大部分經濟學家預計,美聯儲可能從下月開始縮減購買資產計劃的規模。隨著美聯儲政策逐步收緊,并于2014年結束量化寬松,以及中國啟動“去杠桿化”進程,全球正逐步走向后貨幣寬松時代。 對于美聯儲貨幣政策可能提前轉向,市場早已經迅速做出了反應。6月20日,美聯儲宣布已經推行五年之久的QE退出路線圖,美國國債利率應聲上升,大宗商品和金銀則下跌,新興市場股市大跌。而恰恰就在同日,受到中美流動性同步收緊的影響,中國銀行間隔夜回購利率最高達到30%,貨幣市場緊張程度進一步加深。 美聯儲明確QE政策退出時間表,對確認貨幣政策拐點意義重大。2008年由美國雷曼兄弟高速倒閉引發的國際金融、經濟危機,把全球推向了低利率或零利率時代。為了降低償債負擔,發達國家普遍采取了長期零利率或量化寬松的方式,極盡所能維持著脆弱的債務循環。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追蹤的1929 年以來的14輪經濟周期中,本輪復蘇是最緩慢的,但信貸反彈卻是最快的。目前全球央行的資產規模約為18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的30%,是十年前的兩倍。發達國家央行也通過壓低官方基準利率引導市場實際利率走低。 為應對次貸危機,自2007年8月起,美聯儲先后10次大規模降息,聯邦利率從5.25%一路降至0%至0.25%的目標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