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或能獨善其身 |
諸多分歧。 廣發證券分析師認為,黃金仍是最好的避險標的。理由有三點:黃金和美元曾在2008年年底次貸危機爆發之時成為避險雙雄,同步上漲,在當前歐債危機愈演愈烈之時,有望重演2008年的走勢;全球最大的黃金ETF SPDR Gold Trust從9月初開始再度加倉;發展中國家央行黃金儲備占外匯儲備總量偏低,有望繼續增持黃金,其中,中國的黃金儲量占世界第六,為1054.1噸,僅占外匯儲備總量的1.6%。 不過,銀河證券分析師認為,黃金基本面喜中有憂。有且只有中國、印度需求支撐實物黃金市場,一旦印度、中國兩者中的任何一個國家黃金需求出現意外下滑,都將給市場造成巨大利空;2011年第二季度,全球黃金供求平衡表的規模出現了縮減,任何微小的變化都可能導致市場出現失衡而引起短期價格的大幅波動。 長期看,投資者預期會自我實現,黃金行情存在突然結束的可能。在市場看漲時,投資者行為導致金條金幣購買量增加,并降低循環用金出售量;而當市場看跌時,投資者會進行反向操作,引發供求逆轉。 有關“中國應大幅增加官方黃金儲備”的觀點也存在邏輯漏洞。中國黃金制度改革已達10年,民間持有黃金從金銀首飾擴展到投資黃金,數量十分龐大。例如,居民如果從國外購買黃金制品帶回國內,在統計上沒有算為中國需求,而是購買國需求,而國人在國外購物早已十分普遍。十年間,居民手中的黃金數量與中國外匯儲備一同在增長。 至于稀土和小金屬,有觀點認為,只要稀土產業政策嚴格執行,供給減少將支撐價格。盡管價格已大幅上漲,但只能理解為價值的回歸,泡沫成分不大。小金屬相對受外圍環境影響較小,波動也較小。小金屬和稀土等稀有金屬受到政策扶持,來自新興產業的需求不斷增長,跌到一定程度會有人來抄底。 不過,還有觀點提出,發達國家的稀土礦山已經開始逐漸啟動,供給不存在問題。國內有些地方稀土企業已大面積停產,但對稀土價格似乎依然沒有提振作用,除了存在不按照政策規定私自開采的情況,還有龐大的社會庫存釋放造成的壓力。包鋼稀土日前收儲只是表明一種姿態,難以決定市場走勢。小金屬跟隨工業金屬補跌也不可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