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你所不知道的那些故事 |
發布日期:09-10-21 08:47:22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報道 作者: |
1948年12月1日,在解放戰爭的炮聲中,國民黨政府和地方銀行以及日偽政權銀行發行的五花八門的貨幣終于退出了歷史舞臺,在今石家莊市中華北大街11號的三層小灰樓里,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發行的第一批人民幣面世了。第一批發行的人民幣有50元水車礦車票券、20元運肥火車票券和10元灌田礦井票券三種。當年的《人民日報》在顯著位置發布了這一消息,稱新幣的發行象征著全國勝利為期不遠了。 那天,“石家莊分行早上一開門,就有人擠進去要新幣的樣子看”,五套人民幣的故事也從那天開始了。 第一套人民幣:定海神針 鑒于當時的物質和技術條件,第一套人民幣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產物,其設計思想是以解放區的農業、工業、商業、貿易、交通、運輸等各方面的典型實例作為選擇圖樣的題材。票版的設計制作主要由解放區的印鈔廠承擔,由于原材料供應狀況不同,造成鈔劵質量參差不齊,也沒有防偽水印。 新中國成立初期,戰爭遺留的惡性通貨膨脹仍然存在,導致第一套人民幣的面額都比較大(最大為50000元),使用時很不方便。另外,第一套人民幣是在戰爭尚未完全結束的條件下印制的,紙張質量較差,券別種類繁多(共12種面額62種版別),使用中出現了票面破損嚴重的現象。 哈爾濱商業大學錢幣研究所所長張新知告訴記者,第一套人民幣對印制和發行的基本要求就是服從于戰爭的需要。每解放一座城市、一個地區,都要用人民幣收兌偽幣和其他貨幣,因此對人民幣的需求量很大。于是,解放區的一些老印刷廠派出部分領導干部和技術骨干,攜帶小原版隨軍行動,解放哪里,就接管那里的印刷廠,老廠、新廠一起上。 由于條件有限,在離總行較遠的地區,只能授權區行因地制宜,就地印刷發行,紙張、油墨基本都是就地取材。因此,第一套人民幣的紙張有解放區造的桑皮紙,有佳木斯造紙廠生產的波紋水印紙,有從市場上采購的挪威道林紙,還有從敵人倉庫里接收的美鈔紙。油墨更是有什么用什么,并不十分講究,以至于同一票券出現了多種顏色差異,同一面額往往有幾種規格、顏色和圖案各異的鈔票。 第一套人民幣60個票券中,有一張紙質最差,印刷最粗糙,而且票面上的行名、冠號、圖章、面額位置等都與其他票券不同,這張1949年7月發行的票券因右側的水牛圖案較大且突出,因而被稱作“水牛圖”5元券。 “水牛圖”5元券“先天不足”是有原因的。它是第一套中唯一一張由陜甘寧邊區銀行所屬的光華印刷廠印制的,光華印刷廠誕生于抗日戰爭最困難的194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