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快報 江蘇季剛俊
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流通的貨幣多為布、刀、圜錢等形式,位于江淮流域的楚國,由于經(jīng)濟、文化比中原各國落后,鎛、刀、紡輪的使用也較遲。使用的貨幣卻是一種外貌不揚的小型銅幣,此幣沿用了仿制“貝”的形態(tài)。它的形制,為橢圓形,正面突起,背面磨平,形狀像貝,但體積較小。幣面鑄有陰文,有“紊”字形和“咒”字的兩種。“紊”字形貝,錢體上尖下圓,面凸,背平,陰文“紊”字形就如同一只螞蟻爬在鼻子上故稱之為“蟻鼻錢”(圖1);“咒”字貝,錢體與蟻鼻錢相同。“咒”字仿佛是一個鬼臉,所以被后人稱之為“鬼臉錢”(圖2)。后來有文字的銅貝統(tǒng)統(tǒng)被稱為“蟻鼻錢”,又稱為“有文銅貝”。楚貝的銘文有“紊字形、咒、安、君、忻、金、行”等等,“紊”字,有人將其解釋為“圣桼” 降率 ,也有人認為是“五朱”、“各六朱”等的合體字。“咒”字多解釋為“貝”、“哭”、“貝化”,也有少量蟻鼻錢的銘文為“”、“全” 金 等字。其中面文如“君”、“金”、“行”、“”等都是比較難得的珍品。錢文的真正含義有待進一步研究論證。
“蟻鼻錢”大小不一,重量不等,且都帶有紀重的意思,它的鑄造工藝也已脫離就范刻文的原始方法,比較先進。因為它比刀、布攜帶和交易便利,故而使用時間較長。蟻鼻錢的產(chǎn)生,大約在春秋時期,古籍中就曾記載楚莊王 公元前613—公元前590年 鑄錢的故事。進入戰(zhàn)國以后,隨著楚國疆域的擴大,蟻鼻錢的流通范圍也逐漸擴大,原來行使布幣的陳、蔡、宋、魯一些地方也成為蟻鼻錢流通地區(qū),從而形成獨立的蟻鼻錢貨幣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