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兌換券的誕生 |
發布日期:10-04-29 10:36:45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廣東錢幣 作者:陳軍 |
臺山、恩平、開平、徐聞等縣市都曾經發行了僑匯券,方便在當地購買貨品。 當國家規定的若干種外幣通過中國銀行匯入個人的特別帳戶后,按當時的兌換率兌換后,同時發給相應的僑匯券。 僑匯券的名稱從早期的“華僑特種商品供應證”,到后來比較統一的“僑匯物資供應證”。 僑匯券一般都有使用時間(半年至二年的有效期)和使用地方(只能在持有人戶口所在地,不能跨省,有些還不能跨市)的限制。 僑匯券的發行和使用,大大地調動了海外華僑匯款的積極性,為支援祖國的經濟建設,為增加國家的外匯儲備,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而僑匯券的持有人,既令人羨慕,又令人妒忌,他們除了可額外買到當時計劃內限量供應的糧食、副食品、高級布料。還可以輕易買到當時找關系、要批條也難以弄齊的緊缺商品——“三轉一響”:手表、縫紉機、自行車、收音機(哪家有齊四大件,找個老婆很容易)。而那時,大多數人還在貧困線下掙扎,能有一日三餐的溫飽,已是幸運,相比之下,兩種人真有天淵之別。 僑匯券發行之初,正是三年(1959年至1961年)災害的頭一年,手上的僑匯券對廣大僑眷來說,是一場及時雨,是一根根救命的稻草。 由于第一個五年計劃,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得以順利地、超額地完成各項指標;人民的生活逐漸得到改善,中央領導層開始樂觀起來,錯誤地估計了形勢,在執行第二個五年計劃時,除了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外,還提出“大躍進”的盲目冒進的理念。 在工業上,“以鋼為綱,帶動一切”,力求在短時間內,鋼鐵產量要“超(過)英(國)趕(上)美(國)”;提出了“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口號,全國各地都“土法上馬”,壘起土爐煉鐵,轟轟烈烈開展一場全民大煉鋼鐵的運動。結果,產量是增長了,因為技術不過關,煉出來的鐵錠,大多數質量有問題,成了廢渣;給國家在人力、物力上,都造成了無可估量的損失。許多地方的礦產資源遭到嚴重破壞,森林被砍光,生態環境變得極其惡劣,為稍后的三年自然災害埋下禍根。 在農業上,將幾個農村合作社合并起來,成立了“人民公社”。公社設有大食堂,免費供應飯菜。為了使“烏托邦”式的理想在中國早日實現,人民公社實行統一核算,統一分配,分級管理;有工大家做,有飯大家吃,仿佛歡快的共產主義生活,進入了中國的人民公社。 繼而,中央按照大躍進的設想,對人民公社提出了糧食和農副業每年翻一翻的要求。為了激勵士氣,喊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