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大銅章的設計境界(一)(羅永輝) |
發布日期:09-09-21 08:38:14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羅永輝 |
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09年9月下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國學巨匠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開篇即是:“詞以境界為最上”的精辟高論,緊接著便是“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他是說詞,我覺得一樣可以用來說大銅章。 境界是什么?境界是魂。有了境界才會形成高尚的格調,有了境界有了格調,作品猶如有了魂,沁人心脾,深入人心。 什么是大銅章的境界?我以為不是創意,不是構圖,不是雕刻,不是工藝,不是表面處理,而是它們與銅材的互融、契合,是藝術家“用銅說話”,是物化了的人的精神和靈魂。 大銅章就是大銅章,它有屬于它自己的思維和語言,有屬于它自己的容貌和性格。 大銅章的創作不是隨心所欲的,它是在材料特性和加工工藝的限制下完成的。一般情況下,人們抵觸限制,歡迎寬泛。限制讓人覺得不自由,不舒展,很無奈。但有時也未必! 中國的唐詩宋詞有著極為嚴格的詩詞格律,而中國的文人騷客恰恰是在這種近乎苛刻的限制下把文字做活了,為我們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使得那些苛刻的格律也成了重要的藝術組成部分,詩詞達到極高的成就,限制不再是限制,成了燒制美瓷的匣缽,“李杜”施展才華于此,“蘇辛”釋放情懷于斯。 大銅章又何嘗不是呢。設計師念及材料,慮至加工,心搖神游,方能得其要旨,異想奇思,夢筆生花。天造地就,自成妙品。 境界為上,設計師須遵循,賞家亦同。 大銅章以它的藝術性和技術特點吸引了許多人。于是就有許多愛好者欣賞它,收藏它,研究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審美需求和審美標準,他們的審視角度也會各有不同。藏家注重題材內容、視覺效果和鑄造品質;設計師更關注藝術語言、藝術形式和藝術表現;鑄造人士更會從加工技術上研究各種細節。但無論有多大的區別,其基本標準仍是相同的。專業設計師的職責賦予他們以使命,把更職業化的研究和思考注入作品,一部分表現在銅章里,另一部分儲存在頭腦中。頭腦中的那一部分或許不夠成熟,不夠完整,或許正孕育著一種新的創造。我想從一個設計師的角度解析銅章的幾個要點,為大家多提供一個研究銅章的渠道。 一、整體注重特色 銅章首先是把握它的整體感,要完整協調,具有特色。 銅章有三大部分:設計、雕刻、工藝。設計師必須站在整體的高度,充分考慮三者之間的關系,將他們合理協調地柔和在一起,才能達到完美的統一。設計要考慮雕刻的發揮空間和藝術效果,能夠有利于雕刻的表現,要考慮加工的可能性,能夠被加工,不然,這個設計沒有意義。雕刻的手段技巧要符合設計的藝術風格,利用雕塑的立體語言體現并加強設計的意圖,完成藝術加工。工藝加工應忠實于設計和雕刻,準確反映雕刻的體積層次,進一步渲染設計的效果。實現了設計、雕刻、工藝的完美的統一,才能步入“境界”之境,讓人感受銅章藝術的魅力,享受銅章帶來的愉悅。 銅章有許多流派風格,但不外乎兩種結果,或合乎法度,或標新立異。 所謂合乎法度,是講究規矩,追求嚴謹,把控大局,至精至微,顯大家風范;所謂標新立異,是出其不意,出乎意料,另辟溪徑,別具一格,顯創新精神。正是這樣的差別和多樣,才讓銅章多姿多彩,盡顯風流。相對錢幣,銅章有設計雕刻和工藝上的特殊性,正是這種特殊,恩惠了設計師,也恩惠了它的愛戀者。 但是,如果簡單地把合乎法度和標新立異認為是傳統和創新恐怕并不準確。法度,作標準規范解;標新立異,即出其不意。設計雕刻有它的規律和法則,它是伴隨人類文明的發展漸漸形成的,是人類長期藝術活動之經驗的科學總結。講究法度,并非死守教條墨守成規,即便是標新立異,也脫離不了規律和法則。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