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大銅章的設計境界(一)(羅永輝) |
發布日期:09-09-21 08:38:14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羅永輝 |
遵循法度的基礎上講創新,在創新精神里守法度。不講法度的藝術為欺世,不求創新的藝術難發展。所以,不管是追求傳統還是追求創新,都一樣有法度,一樣要求法度。講傳統未必不是亮點,講創新未必就是精品,有法度才有“品”,才“專業”。評價銅章之高之低,必定是以此界定。
所謂特色無非是設計別巨匠心,耐人尋味;雕刻處理巧妙,顯現功力;工藝精美無暇,形制獨特。有特色才能吸引人,吸引人才能喚起共鳴,贏得青睞。相反,如果沒有特色,則淡而無味,且不談人們是否喜歡,起碼也是資源的浪費,罪過罪過。 確實,要求一件藝術品十全十美未免太苛刻,設計、雕刻、工藝三者中有一個方面很有特色,很出彩,能讓人心動就很有意思了。不過,要求高一點不會錯,要求高一點,水平才會高一點,銅章才會好一點,喜歡的人才會多一點。 二、設計要有學問 銅章的設計是很關鍵的,構思、構圖,對圖案形式、銅章形制的考慮,都為銅章的最終效果奠定了基礎。設計可以表現設計師的藝術才華,也反映設計師的綜合能力。例如設計師把握主題的能力,藝術想象的能力,繪畫造型的能力,駕馭整體的能力等。設計師對主題的把握有四個層次:正確的認識,正確的理解,正確的把握,正確的表現。這是一個連環的過程。對主題沒有一個客觀全面的認識,就不會有正確的理解;有了正確的理解,才可能作出恰當的提煉和取舍;通過歸納概括,舍棄次要,取其精華,運用適當的形式和形象把設計師所要傳達的理念、意圖固定下來而完成一個設計。當然,設計有立意、品位、能力的高低之分,深淺之分,但已基本上能夠切中主題,不致于偏離。 錢幣設計要把握一種“錢幣感”。同樣,銅章設計也要有一種“銅章意識”,這種意識非一朝一夕所能得。 在我看來,設計大銅章很講究“領悟”。 常有一種情形:見一物件或一畫面怦然心動,“大銅章做成這樣多漂亮”。即由此即彼,見物思遷是也。這是一種無意的相撞,卻是一種有意的契合。此物件、此畫面一定是含有屬于大銅章特有的性格,有心就能碰上。碰上了,你就多了一手。心里有,眼里就會有。 也有另一種情形,“這要是做成大銅章多漂亮”。表面看與前者無大差別,其實不然。前者看到的是“式”,由你去悟,去發散;而后者看到的是“形”,你要效之,取之。 這種領悟要能取以致用,融會貫通,不要生搬硬套,弄巧成拙。 悟性源于天分。天分高,易得要領,得要領者才能成大器,出大作。不要以為悟性不能滋養,多思者必多探究、多琢磨,久之,一定長學問,學問深了,悟性自生。 面對設計,有時是突發靈感,一揮而就,有時是苦思冥想,謹慎落筆。突發靈感也好,苦思冥想也好,為來為去就是為在設計里多一點學問,讓銅章有點看頭。比如有點深層次的內涵,有點有意味的形式,有點有意思的比喻;比如用堅硬表現柔軟,用少表現多,記白當黑,以凹作鼓…… 好作品里一定有學問。看大銅章就要看它里面有沒有學問。 三、雕刻決定品質 雕刻關系到銅章的整體性格和風貌,決定銅章的藝術品質。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再好的創意,再好的設計,都要*浮雕來體現。浮雕做好了,熠熠生輝,浮雕做得糟糕則黯然失色。設計為銅章謀劃了一張藍圖,擬定了一個布局,設計是個基礎。如果設計稿出色,能夠激發浮雕創作的情緒和興趣,便能促使浮雕制作時盡情發揮。如果設計稿不夠理想,還能借助浮雕加工補救,進行第二次創作。所以,雕刻之重要顯而易見,不容忽視。 設計師最好是既會做設計又能做浮雕。雖然不管什么樣的設計稿都能做成浮雕,但是,會做浮雕,懂得浮雕語言和浮雕規律的設計師設計的圖稿,與不懂做浮雕的設計師設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