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與不同 兩個黃金牛市的比較 |
發布日期:10-09-12 09:13:26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和訊黃金 作者:劉山恩 |
金;而當信用資產穩定性極差時,穩定符合人類最大利益,人類就會選擇擁有黃金,而拋棄信用資產。 可見對于人類維護自身利益而言,黃金資產與信用資產形成了功能互補的關系,為人類應對客觀環境變化提供了多種選擇,這也就是在信用資產占主導地位的當今世界仍需要黃金資產的原因,我們也就理解了為什么黃金非貨幣化的推進,把黃金從“前門”掃了出去,它又從“窗戶”溜了進來了的事實。 知易行難,即使我們認識了金價變化的根源,但要得出一個準確無誤的結論仍很困難。我們首先遇到的問題是上述三個影響因素存在著密切的相關性,但三者的發展變化并不是同步的,而且表現程度也存在著差異性,因而在一個相同時間點上對金價變化的方向影響并不相同,而黃金價格表現的是三者合力平衡點,并不是由某一個因素的變化決定。比如,信用貨幣體系中的若干國家的貨幣價值出現貶值風險,但國際中心貨幣相對堅挺,投資者就會將本國貨幣置換為國際通貨來規避風險,從而使國際中心貨幣走強,這反而成為了下壓金價的力量。但這個下壓金價的力量是否可以使現實金價出現方向性調整也仍存在著不確定性,還要看金融市場的總體情況,只有金融市場上的主導力量才能決定金價的確切變化走向。所以,我們所確定的分析金價走勢的基本判斷原則,不是要預測未來金價的價位,而是為分析未來金價走勢方向提供一個思考分析的切入點。 二、第一個黃金牛市的再認識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第一個黃金牛市的十年間金價由40.81美元上升到了614.63美元,增長了14.06倍,并創造了850美元的歷史最高紀錄。至今雖已過去了30年,但仍是津津樂道的話題。 正如我們對金價變化的基本判斷,金價變化與金融市場密切相關,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美國金融形勢全面惡化:由于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美國政府開支節節高升,聯邦政府的財政由盈余變為了赤字,1966年尚有少量盈余,到1967年便出超80億美元,1968年更達到了260億美元,增加了2.25倍;而經濟表現乏力,外貿順差1964年68億美元,到1969年降低到僅有6億美元;國內通脹壓力增大,1965年至1968年物價平均上漲3.4%,1969年上升到5.5%,1970年又上升到了5.7%。在今天看來以上數字并不是多么觸目驚心,但對于當時如日中天的美國來說則是具有方向標的意義,美元權威受到挑戰,已面臨貶值風險。 美元貶值風險在全球引起了震動,各國紛紛把手中多余的美元以35美元官價兌換為黃金,以規避美元貶值風險,從而造成了美國黃金儲備的大量外流,195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