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_JiBi.Net>>錢幣報道>>古泉園地>>古幣知識>>正文
         
        中國近代機制幣概述
        發(fā)布日期:11-07-26 09:12:05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文物天地 作者:戴志強 沈鳴鏑
        袁像共和十文開國紀念銅幣 直徑28.6毫米 袁像共和十文開國紀念銅幣 直徑28.6毫米 唐繼堯金幣 唐繼堯金幣 福建漳州軍餉銀餅 福建漳州軍餉銀餅

            機制幣,顧名思義是指機器打制的錢幣,錢幣界俗稱之謂“硬幣”。硬幣之名是和紙幣相對而言的,在中國,硬幣主要指的是近現(xiàn)代機器打制的金屬錢幣,包括金幣、銀幣、銅幣,以及鎳幣、鋁幣、銻幣、鎂幣、鑞幣(鉛幣)等。

          在錢幣學里,錢幣的主體應該是國家或地區(qū)正式發(fā)行的貨幣,包括主幣和輔幣。同時,還有貨幣文化的衍生物。中國的貨幣文化衍生物,在古錢中稱為“壓勝錢”,在機制幣中稱為“紀念章”。“幣”和“章”最直觀的區(qū)別是:幣是貨幣,置有面值;章不是貨幣,不行使貨幣的職能,所以不置面值。中國的機制幣收藏者,一般不太注重幣和章在職能上的區(qū)別,他們更關注的是文化含素,是現(xiàn)在的存世量,以及它們的文物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

          清代機制幣

          1.中國早期銀元

          明末清初,西方銀元不斷流入中國,并在中國民間參與市場流通,道光十六年(1836)清政府正式承認外國銀元在華流通的事實,同時又規(guī)定“嗣后行使洋錢,必以成色分兩為憑,不得計數(shù)定價”(《清宣宗實錄》卷288),實際上仍把外國銀元視作銀兩使用。所以現(xiàn)在遺存的早期外國銀元,多經(jīng)銀號驗明成色,打有代表銀號驗證之后的戳記。

          中國最早的自制銀元是西藏的薄片銀幣。西藏早有用銀的習俗,曾經(jīng)使用過尼泊爾銀幣,后經(jīng)清政府批準,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開始自制銀幣,當?shù)胤Q“久松西阿”(意即藏歷13繞回第45年),面值規(guī)格仿尼泊爾銀幣,正反面分別制有漢文和藏文“乾隆寶藏”字樣,周邊記年。乾隆五十八年新制的銀幣,分為三等,分別重一錢五分、一錢和五分。后來嘉慶、道光,以及宣統(tǒng)年間,也都制造過寶藏銀幣。此外,西藏地方政府還制造過“甘丹頗章”、“格桑章噶”等銀幣。

          清道光、咸豐、同治年間(約1837-1866年之間),福建、臺灣地區(qū)曾先后發(fā)行過六種軍餉銀幣,即:道光年鑄臺灣壽星銀餅、漳州軍餉銀餅、雙如意銀餅、筆寶銀餅、同治元年嘉義壽星銀餅、“謹慎”軍餉銀餅。這六種銀幣的重量分別有七錢二分、六錢八分等,不盡一致,“謹慎”軍餉銀餅還分有大小兩等;幣面除文字外,圖案分別有壽星像、如意、聚寶盆、雙筆和花押等。

          咸豐六年(1856),上海發(fā)行了仿制銀元“上海銀餅”,分別由王永盛、郁森盛、經(jīng)正記三家沙船商號制造。其中王永盛只有重一兩的銀餅, 郁森盛、經(jīng)正記分別制有重一兩和五錢的大小兩等。銀餅的正背面均分別制有十六字銘文,正面為“咸豐六年

        9 7 3 1 2 3 4 5 6 7 8 9 10 4 8 :

        精彩圖片
        《中國古代民間傳說》
        7月24日集幣視點(集幣
        特別推薦
        ·河北公安機關破獲假金銀幣案件
        ·辛亥革命100周年金銀條隆重發(fā)行
        ·古代科技發(fā)明(一組)紀念章上市
        ·中國貴金屬紀念幣發(fā)行歷程
        ·熊貓金銀幣增量發(fā)行不可怕
        ·自然基金會金銀幣面市發(fā)行
        ·國際鉆石寡頭連番漲價 鉆石成“瘋狂的石頭”
        ·江蘇首次洋酒拍賣 200多瓶白蘭地下月亮相南
        ·品味生活 如何打造一場私家品酒晚宴
        ·結婚高峰季 鉆戒價格再攀高
        交易頻道
        相關新聞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廣告服務 | 委托買賣 | 意見建議 | 友情鏈接 | 網(wǎng)站導航
        Copyright © 2000 - 2008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集幣在線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