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機制幣概述 |
發布日期:11-07-26 09:12:05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文物天地 作者:戴志強 沈鳴鏑 |
文銅元,幣面中間珠圈內書一“總”字,代表造幣總廠,上書“光緒”,下書“一文”,左右“戊申”紀年;背面為龍紋。以后分發給各省的鋼模中,中間無“總”字,而由各省加刻省名。然而正式制行一文銅元的省分,僅有江南(寧)、直隸(直)等省,湖北(鄂)、河南(汴)、四川(川)、福建(閩)等省只做了試樣。
此外,新疆制行的銅元,正面中央珠圈內書“宣統元寶”,上橫書“新疆通用”,下橫書“當紅錢十文”;背面為維吾爾文及龍紋。新疆銅元版式很多,并對紅錢作價。西藏的機制銅元,圖案為獅子等,幣面文字多為藏文,品種也很復雜。有正面書“宣統寶藏”的,大小兩種,分別為一分和半分,背面制有龍紋。 民國機制幣 1.民國銀元 民國時期的銀元可以分為三類: 一是政府發行的銀元。北洋政府建立后,于民國三年(1914)2月8日頒布《國幣條例》,規定:“國幣之鑄發權,專屬于政府”。、還規定國幣單位為圓,一元銀幣重庫平七錢二分。開始制造袁世凱頭像銀元,俗稱“袁頭幣”、“大頭”。袁頭幣先后由造幣總廠和南京、武昌、杭州、成都、奉天、安徽、云南等造幣分廠大量制造,很快通行全國。並逐步取消了舊有的龍洋和在華外國銀元的行市。 《國幣條例》規定輔幣有銀、鎳、銅幣,銀輔幣有半元、二角、一角三等。由于輔幣制造有利可圖,造幣廠為追求利益,大量生產,甚至自行招商推銷,至使銀角對銀元的兌價由市場決定,沒有真正起到輔幣的作用。 在袁頭幣制行之前,南京臨時政府曾在1912年于南京造幣分廠制造幣面為孫中山像的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停止制造袁頭幣,用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幣的舊模略加改動制造新幣,大量制行,“孫像幣”成了當時與袁像幣共同流通的主要幣種,但只見一元的一種面值,卻有多種版式。 民國十七年(1928)6月,通過了《廢兩用元案》、《國幣條例草案》和《造幣廠條例草案》等有關議案。重申“國幣之鑄發權,專屬于政府”,決定先以現行國幣統一通貨,確定1929年7月1日為實行廢兩改元的日期。為制造新銀元作準備,當時曾請美國、英國、日本、意大利、奧地利等五國分別試制孫中山像銀元,以供選用。銀元正面都有“中華民國十八年”字樣,背面為三桅帆船和“壹元”二字,每種版式的人像及水波紋等細微處各有區別,但均未正式發行。 1929年11月,制定了《中國逐漸采行金本位幣制法草案》。并曾經于1932年試制過金本位樣幣,正面為孫中山側面像和 “民國二十一年”字樣,背面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