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機制幣概述 |
發布日期:11-07-26 09:12:05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文物天地 作者:戴志強 沈鳴鏑 |
太陽、雙桅帆船和三只水鳥圖案,并有“金本位幣一元”字樣。銀輔幣有半元、二毫、一毫三種,圖案與一元幣相同,只是相應調整面值和重量。但這套金本位幣也只是停留在試樣階段,并未正式發行。
1932年下半年,廢兩改元的條件基本成熟,政府組成廢兩改元委員會。并由中央造幣廠制造了民國二十一年孫中山像銀元,只有一元一種幣值。制模改自金本位幣,背面文字僅保留了面值“一元”兩字,把原先帆船下方的三只鳥移至帆船上方,俗稱“三鳥幣”。曾有少量流入社會,因圖案不妥,不久即收回。 1933年3月8日,國民政府頒布《銀本位幣鑄造條例》。條例規定銀本位幣定名為“元”,專由中央造幣廠制造。根據條例規定開制銀元,此為放棄金本位幣制計劃后的定型國幣,大量發行流通。幣面圖案由“三鳥幣”改制而成,但除去了太陽和三鳥,只留下雙帆船,故俗稱“船洋”。 《銀本位幣鑄造條例》對輔幣未作規定,民國年間制造的銀角成色一般比清末制造的更底,貶值也更為嚴重。廣東和廣西的銀幣流通,長期以銀毫為主,形成了所謂“小洋本位”,廣東雙毫成色最高為七成,低的在五成以下。不同年份的雙毫有不同的市價。 民國二十四年(1935)11月3日,財政部發表《實行法幣布告》,規定自次日起以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兩個月后又加上中國農民銀行)的鈔票為法幣,禁止銀元流通。法幣政策的實行標志著銀本位制的廢除。 法幣政策實行以后,中央造幣廠曾于1936年制造過一元和中元的船洋,這種船洋的重量比原來的約減輕一半,實際上沒有再進入流通市場,成為民國銀元的尾聲。 二是地方發行的銀元。民國初期,政權實際沒有真正統一,地方政府有的仍在延用舊模繼續制造龍洋;有的自主開模打制新銀元,圖案形式各不相同。如:民國元年軍政府接收四川造幣廠,制造大“漢”字四川銀幣,有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四等面值,幣面標明中華民國元年,后逐年制造,大量流通于四川。 頒布《國幣條例》以后,地方制幣的情況亦未杜絕。如1916年護國運動暴發,云南造幣廠制有唐繼堯正面和側面像銀幣各一種,幣面書明重為庫平三錢六分;后又制造云南省造雙旗銀元,有半元與二角兩種,半元的生產量很大,成色越制越差。周西成執政貴州時,于1928年為慶祝公路通車,制造了七錢二分重的汽車銀元,成色不高,但幣上的汽車圖案甚有新意,而汽車下的青草組成“西成”兩字,也甚別致;解放前夕,貴州還制有竹枝銀元等。民國期間,新疆制造的銀元品種、數量都很多 |